>> 宝贝分类: 邮币/古董/字画/收藏-邮品-外国邮品
 
苏联 63年 "东方"号宇航(女宇航员、含1枚无齿) 4全 一口价
 宝贝价格 :  7.50
 运     费:  买家承担
 
 新旧程度 :  全新
 所 在 地 :  辽宁 沈阳
 宝贝数量 :  4 件 
 
 
 

 

  宝贝详情

 
 

153 63年 "东方"号宇航(女宇航员、含1枚无齿) 4全 7.50

    首航天河的东方号
    东方号飞船是前苏联第一代飞船。从1961年4月至1963年6月,一共发射了6艘。
    早在1958年5月,杰出的航天专家科罗廖夫就带领设计人员完成了东方号飞船的总体设计任务,1958年底就造出了第一艘不载人样船,并开始了各种秘密的试验。
    但是,试验并非一帆风顺,发射了7次,只有两次半成功。期间,拜科努尔发射中心还发生了一起火箭在发射台上大爆炸的严重事故,炸死了包括战略火箭兵司令涅杰林元帅在内的数十名军队将领和科学家。
    但是,东方号计划仍然艰难地向前行进着。
    1961年3月30日,前苏共中央收到一封绝密报告,报告中写到:“科研人员和试验人员无论在地面还是在空中,都做了大量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7次未载人飞船的发射,对飞船结构和着陆设备的进一步处理以及对宇航员的训练等工作情况都说明,现在完全可以实施宇宙飞船载人飞行的计划……”在这份报告上签名的人有前苏共中央部长会议副主席乌斯季诺夫、国防部部长马利诺夫斯基、战略火箭军司令涅杰林的继任者莫斯卡连科、空军总司令韦尔希宁、科学院副院长克尔迪什、总设计师科罗廖夫以及前苏联克格勃第一副主席伊瓦舒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1960年9月19日就已经向苏共中央写了第一份报告。
    3天后,苏共中央批准了这份报告。
    加加林成为了太空第一使者。升空时,他的代号:“雪松”。
    东方号飞船由球形密封舱和圆柱形设备舱组成,在轨道上飞行时与末级火箭连在一起工作,最大直径2.4米,总长7.35米,重约4.73吨,只能乘坐1名宇航员,最长飞行时间4天。
    东方号飞船的球形密封舱是宇航员升空和返回的座舱,重2.46吨,直径只有2.3米,舱内有可供宇航员10天生活的氧气、食物、饮水等生命保障系统,还有姿态控制系统、遥测系统、返回系统和弹射座椅等。座椅位于座舱正中央,宇航员升空时的姿势有点像子宫里的胎儿,从医学角度讲,这种姿势承受的过载能力最大。座椅还用于紧急救生,其下放置着救生包、降落伞和两台固体发动机,可将座椅弹射出舱应急着陆。这么多东西都堆积在座舱里,而座舱的自由空间仅1.6立方米,可想而知宇航员的“住房”多么狭小,几乎没有地方可供走动。不仅如此,座舱还“一房多用”,餐厅、工作间、卫生间、卧室都是它,简直是地地道道的“多功能厅”。座舱的舱壁上开了三个舱口,一个供宇航员进出,另一个是返回时宇航员座椅的弹射口,还有一个与设备舱接口。宇航员在前两个舱口边可以观察或拍摄太空、地球的照片。加加林上天后曾向地面报告他所看到的一切:“太空显得非常非常黑暗而地球却是那样蔚蓝。”
    东方号飞船的设备舱直径2.4米,长3.1米,重2.26吨,位于座舱后面,装有飞船在运行时使用而在返回时不用的遥测系统、化学电源、姿控气瓶、变轨发动机等,它是飞船的动力及服务保障系统。飞船返回地面时,要抛掉末级火箭和设备舱。
    东方号飞船采用弹射座椅方式返回着陆,座舱在下降至距地面7千米高时,座舱门打开,宇航员头盔玻璃罩子自动盖上,收紧背带,接通氧气,2秒钟后座椅被弹射出舱。先是减速伞打开,然后座椅分离,减速伞拉出主伞,宇航员乘主伞以每秒5~6米的速度落地着陆。东方号飞船既可以自动控制,也可以手动控制。飞船飞行轨道近地点高度为175~183千米,远地点高度为233~302千米,绕地球一圈约89分钟。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9点07分,东方号火箭山崩地裂般地轰鸣,托举着东方号载人飞船冉冉升空,地面控制室里清晰地传来了宇航员加加林激动的声音:“我去了!”他在距地球175~302千米的轨道上用89分钟绕地球飞行了一圈,108分钟后安全返回。东方号首航成功成为全世界议论的焦点,加加林的照片成了最时髦的招贴画。
    自加加林首航后,东方号飞船开始了编号。加加林乘坐的为东方1号。东方号不仅造就了加加林,还造就了季托夫、捷列什科娃等著名的宇航员。
    东方2号在东方1号上天4个月后的8月6日发射,宇航员是26岁的格尔曼?季托夫。那天上午9点,季托夫含笑走上拜科努尔发射场,他沿着加加林开辟的天路走了更远。在飞行中他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三个“第一”:第一次用手动控制飞船的定向;第一次用摄像机拍到了太空、地球、月球的影像,还用仪器进行了生物学研究和技术实验;第一次在太空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季托夫共绕地球飞行了17圈,历时25小时11分,在太空中度过了整整一个昼夜,他按地面的习惯工作、吃饭、锻炼、睡觉。季托夫惊奇地看见,他每绕地球一圈,就有一次日出日落,他在一昼夜里竟迎来了17次朝阳。季托夫在飞行中还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他的头突然向两边左右摆动,头昏眼花,无法集中精力工作,过了一会,又好了。后来医生把这种失重状态下的头部反应称为“季托夫病”。东方2号的飞行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在太空进行长时间的飞行,一昼夜的失重对人的心脏、呼吸系统、各种感官、精神状态、工作能力都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
    一年后的1962年8月11日,东方3号又顺利升空。第二天,东方4号尾追东方3号也飞入太空。3号飞船宇航员安.尼古拉耶夫和4号飞船宇航员帕.波波维奇像驾驶歼击机一样在太空中进行了蔚为壮观的飞船编队飞行,他们用手动控制飞船,保持相互间的距离同向飞行,还互相观测拍照、互相用无线电联络。两位宇航员还在座舱中首次试验了失重时的自由移动,他们把自己的精彩表演传给苏联中央电视台和国际电视组织实行了直播,成为人类历史上空间电视播放的开端。东方3号飞行了94小时10分,绕地球64圈;东方4号飞行了70小时42分,50圈。
    最值得青史留名的是1963年6月16日升空的东方6号,世界上第一名女宇航员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乘坐这艘飞船进入太空。26岁的巾帼英雄与比她早升空2天的东方5号宇航员贝柯夫斯基进行了飞船编队飞行。两艘船入轨时间只差2天,编队飞行时,两船间的距离仅为4.8千米,他们在同一天返回了地面。捷列什科娃在太空绕地球飞行了48圈、70小时42分,航程200万千米。她的飞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飞行时间正值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开幕的前夕。她的经历证明,男人能做到的事,妇女也能做到,她们完全有能力在太空与男子并驾齐驱。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员遨游太空的奇迹,使她芳名大振,月球北面的一座环形山的冠名权便授予了她。东方6号的飞行是前苏联“东方”航天计划的最后一项内容,1963年6月19日,随着东方6号的成功返回,前苏联完成了第一代飞船的试验任务。
    这6艘东方号飞船在太空进行了人体科学、医学、生物学研究及技术试验后,全部安全返回地面。通过东方号飞船的飞行,科学家了解了人在太空的适应能力和飞船编队飞行的可行性。

    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是世界上第一位女太空人。1963年6月16日至19日,她驾驶“东方6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70小时50分钟。迄今为止,她仍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在太空单独飞行3天的女性。捷列什科娃现任俄罗斯联邦政府国家科学文化合作中心主席,是俄罗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不久前,记者在她那间充满“航天文化”的大办公室里采访了这位杰出的女性。
    ■从跳伞开始
    1937年3月6日,捷列什科娃出生于莫斯科东北的一个集体农庄。二战结束后,她一家迁往雅罗斯拉夫尔城,16岁的捷列什科娃开始在这个城市的轮胎厂工作,同时在夜校里继续她的学业。1955年,她调到一家纺织厂开织机。不久,她迷上了跳伞,进行过63次跳伞训练,并成为纺织厂工人跳伞俱乐部的负责人。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功完成了人类的首次太空飞行,世界为之震惊,无数年轻的小伙儿和姑娘们都梦想成为宇航员。捷列什科娃与女友一起联名上书航天部门,要求培养女宇航员登天。1961年底,她与许多妇女一起被邀请做身体检查,经过严格的体检和试训,捷列什科娃与索洛维约娃等4名女性入选参加首批女宇航员培训。
    “直接的、严格的、残酷的培训从1962年开始,”捷列什科娃用“残酷”来形容她们的培训生活,培训持续了约一年左右,在一年中,她们学习了有关空间医学、火箭发动机、天体运行机制、轨道动力学、天文学和宇宙飞船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接受生存训练、空降技巧训练、无线电联络技术指导以及模拟的空间飞行特殊情况的专门训练,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手足无措的体能和心理训练。训练过程中谁也不知道“1号”是谁。直到太空飞行前两周才决定从捷列什科娃和索洛维约娃中选一个。最后,捷列什科娃“捷”足先登。
    ■太空中睡眠没有梦
    1963年6月16日清晨,捷列什科娃穿上她那件笨重的太空服,前往火箭发射场。“我的太空服虽然超过了90公斤重,但与男宇航员的太空服相比它很漂亮。胸前一侧绣了一只美丽的和平鸽,另一侧绣的是一只海鸥,我的飞行代号是海鸥。”火箭载着“东方6号”不断上升,巨大的加速度加大了地心引力对宇航员的作用,作用最大时达到了地心引力的5倍,这意味着捷列什科娃会感到自己的重量是平时的5倍。“东方6号”进入轨道后,与6月14日发射的飞船“东方5号”进行联合飞行。飞船的速度是每小时两万八千公里,每八十六分钟就绕地球一圈。
    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显得那么微小,如同一粒漂浮的尘埃。“我根本就没有时间感到孤独,”捷列什科娃回忆她当时的感受,“工作非常多,从升空到降落,我与地面要不断地进行双边联络,实验项目安排得很紧凑,况且地球是那么的漂亮。在地球上难以想象我们的星球是那么美丽壮观,它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它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至今我在梦中还常常浮现出它那动人的画面。”
    “我在宇宙飞船中就像在自己家中一样。我几乎一点也没睡,因为我不想漏掉任何细节。有件事使我奇怪,在地球上我常常梦见许多事情,而在太空中,我却没做过任何梦。也许因为我用皮带紧紧地捆住自己,一点睡意也没有。”原定的飞行计划是1天,由于捷列什科娃感觉身体状况很好,所以她向苏联空间计划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及国家委员会提出延期的要求,领导同意了她的请求,批准她绕地球运转四十八圈。捷列什科娃在飞行了七十小时五十分钟,航行约两百万公里后,与她的“太空兄弟”“东方5号”同一天返回地球。
    “降落是非常关键的阶段,所以我要不间断地录音,随时说出自己的感觉、飞船的状态、不同系统的工作状况,还有失重,感到的压力最大时达到9倍的地心引力。”进入大气层的摩擦使飞船外表覆盖的蒸发材料燃烧起来,捷列什科娃形容说,“我像坐在火上的一个锅里。”然后她被弹射出飞船,降落伞打开了。捷列什科娃微笑着回忆起他返回地球时的场景:“我降落在一片空地上,顷刻间、有成千上万的人向我涌来。”一部纪录片为我们拍下了当时的场景。一位苏联老奶奶好奇地问:“姑娘,你在天上看见上帝了吗?”捷列什科娃回答说:“没有看到,也许我的轨道与上帝的轨道不同。”老奶奶感激地说:“谢谢姑娘,你没有骗我。”
    ■此后没能再入太空
    1963年的飞行是捷列什科娃一生中唯一的太空之旅。“每一个宇航员都希望再入太空。”虽然此后的几年中她仍然坚持宇航员训练,但重入太空的愿望没能实现。1987年捷列什科娃开始任苏联对外友协主席,苏联解体后,协会更名为俄政府国家科学文化合作中心,她一直任主席至今。在捷列什科娃的办公室里,有一尊表现女宇航员“飞天”的铜质雕塑,这是她完成太空之旅后,一位苏联雕塑家送给她的。她说,这尊雕塑名叫“航天时代”,近四十年来,无论她到哪里工作,“航天时代”都一直陪伴着她。2000年10月9日,英国“年度妇女”国际学会授予捷列什科娃“二十世纪女性”荣誉称号。
    航天时代的新阶段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无法想象这个世纪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将达到什么程度?捷列什科娃为我们展望了这个百年人类航天事业的前景。她说:“二十一世纪航天时代将进入国际合作的新阶段。人类现在一定要研究宇宙空间,如果人类要把握生活的安全,就要联合各国的力量,组织拯救地球这颗行星的服务组织。太空的使者比如陨石、流星、彗星会入侵太阳系,谁也不能排除它们撞击地球的可能性,为了了解它们的运行轨道、它们的危险有多大,需要一个组织研究太空究竟发生了什么。各国都应努力,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国家的切身利益。另外,通过了解太空,人类可控制大自然,比如给干旱的地区带来降雨;发展空间技术还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从太空中可观测到海洋与河流污染的程度。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致力于探索人类未知的宇宙和地球,为发展太空事业做贡献。”

更多邮品、更精彩文章,尽在《盛京邮刊》网站。
网址:www,sjyk,com

 


 
  其它信息

 
保修 :
发票 :
付款方法 : 使用支付宝  或 款到发货
心情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