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贝分类: 邮币/古董/字画/收藏-邮品-外国邮品
 
苏联 89-91年 15加盟国著名建筑古迹 16全 一口价
 宝贝价格 :  9.00
 运     费:  买家承担
 
 新旧程度 :  全新
 所 在 地 :  辽宁 沈阳
 宝贝数量 :  12 件 
 
 
 

 

  宝贝详情

 
 

274 89-91年 15加盟国著名建筑古迹 16全 9.00

    彼得保罗要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在宽阔的涅瓦河湾,“游弋”着一艘仿佛神话中的帆船的小岛——扎亚奇岛,岛上教堂钟楼的金色尖顶像是帆船的桅樯,直刺云霄,在阳光下熠熠闪烁。这就是圣彼得堡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彼得保罗大教堂,而这座小岛就是城市的摇篮——   
  公元1703年春,经过鏖战,俄国军队终于在北方战争中扭转屡败的局势,在涅瓦河上游大胜瑞典军队,攻克了包括施吕瑟尔堡、涅山茨在内的瑞军要塞,5月初又在涅瓦河口击败敌舰。彼得大帝梦寐以求的海上之门终于打开了!
  为了巩固胜利果实,守住通海之门,必须建造一个强大的要塞。涅山茨要塞虽然称得上筑城工事的典范,但这里离海太远。5月16日,彼得一世巡视扎亚奇岛(意译“兔儿岛”)时突然停下来,他铲下两块草皮摆成十字架状,说:“在这里建城。”
  这一选择无疑是成功的。水宽流急的涅瓦河成为要塞的天然屏障,要塞则护守着从芬兰湾进入涅瓦河的入口。
  5月27日,筑城士兵在扎亚奇岛挖下了第一锹土,这一天被视为城市的诞生日而载入史册。彼得一世以圣徒彼得的名字为要塞命名,称圣彼得堡。 6月29日,在圣徒彼得和保罗日这天,在小岛中央举行了木制小教堂奠基仪式。有趣的是,教堂的名字逐渐被人们惯用称呼要塞,而圣彼得堡却成为在要塞护佑下诞生的城市的名字。 
  彼得保罗要塞依岛的天然轮廓而建,呈凸出的六角形,6座棱堡和两个三角堡由6座障壁(棱堡之间的墙体)连接,初建时为土堡,1706年始改建为砖石结构。棱堡和障壁高10~12米,宽20米,均由两层墙构成:外墙厚8米,内墙厚2米,两道墙之间铺着碎石、沙土。棱堡内侧建有带炮眼的暗炮台,而障壁内的掩蔽工事用来储藏炮弹、军械和布兵。
  要塞共有6座大门,其中东北向与白桦岛(又称城市岛)毗邻的彼得大门为凯旋门式,是彼得时代保留至今的惟一一座凯旋门式建筑,建于1707~1708年。门上装饰着圣徒彼得雕像,门拱上方为取自《圣经》故事的木雕刻、浮雕以及重达1069公斤的俄国国徽——双头鹰。门两侧壁龛内各装饰着一尊女神雕像,分别象征着国家的智慧和彼得大帝的英明。大门的整个装饰颂扬了俄国对瑞典的胜利。 
  涅瓦大门面向涅瓦河,与后来修建的皇宫——冬宫隔河相望,在要塞坚实森严的花岗岩(18世纪70~80年代涅瓦河沿岸700余米城墙用花岗岩镶砌)墙体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大门构造简洁而庄重:四柱式门廊上方连着三角楣饰。门前的花岗岩码头与涅瓦大门、要塞和谐地融为一体,成为要塞建筑群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民间,这座大门被称为“死亡之门”——关押在要塞中的死囚从这里登船被带往远在城外的刑场。 
  要塞的主体建筑彼得保罗大教堂——堪称彼得巴罗克风格的卓越体现。这种风格是彼得堡早期建筑的共同特点:宏伟、漂亮,富有节奏感,讲究轮廓,但大多缺乏巴罗克风格特有的雕塑艺术的表现力;它常与古典主义结合并屈从于后者的严谨和纯理性。这些也是彼得堡第一个建筑师多米尼克·特列津尼建筑固有的特点。这位瑞士出生的意大利人是彼得一世从欧洲各地招募来的优秀建筑师之一,1703年来到彼得堡,此前在哥本哈根为丹麦王室效力。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南欧又有北欧风格。特列津尼是西欧各种建筑流派的继承者:天主教和新教、巴罗克和古典主义、华丽的装饰和合理的实用性,在其设计中均有所体现。尽管他不具备鲜明的艺术个性,不追随某种特定的艺术风格,却擅长运用已掌握的各种创作手法,并将其融会贯通到彼得堡的建设中去。他为这座城市倾注了30年心血,直至去世。 
  圣彼得堡之所以被视为欧洲俄罗斯之都,是因为它迥异于包括莫斯科在内的俄国其他城市,在这里,目之所及几乎全是欧式风格的建筑,到处弥漫着欧洲文化的气息。这当然要归功于城市的缔造者彼得一世。这位大力推行改革的君主,为了使落后的俄国能够尽快赶上西欧的先进国家,极力在各个方面效仿欧洲。他坚持“新都必须尽可能不像俄罗斯的”城市,而是第二个阿姆斯特丹,同时也是新罗马。巡访欧洲时,他从荷兰汲取了容许不同宗教信仰共存的思想。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以及对各种信仰的宽容,决定了彼得堡的宗教建筑从一开始就有了选择的自由,而非取决于其信仰的属性。但彼得一世首先以北欧建筑为蓝本,这在彼得保罗大教堂中得以充分体现:大厅式结构、棱角分明的几何形平面、纵向立面有节奏的韵律、高大而纤细的尖顶。可以说,彼得保罗大教堂的建筑结构是北欧塔式教堂与早期巴罗克“意大利”式外表融合的产物,而鲜有彼得一世之前俄罗斯传统建筑的特征。 
  彼得保罗大教堂是欧洲建筑形式在俄国土壤成功栽培的光辉范例。“彼得巴罗克”从此成为俄国建筑史中的新名词。大教堂于1712年在木教堂原址动工,由特列津尼承担设计,历时21年,于1733年6月28日隆重落成。
  大教堂外表显得相当普通,然而其内部装饰却富丽堂皇,构造也不像俄国东正教教堂的传统布局。大门两侧6对装饰着科林斯式壁柱的巨大方柱,将直角大厅(长61米,高16米)分为三个纵向中殿,并与上方30余个拱弧互相连接,支撑着十字形穹隆。穹隆上装饰着取材于《圣经》的彩色壁画,局部镀金。大方柱和壁柱分别被绘饰成灰绿色和玫瑰色大理石纹样。殿内光线明亮,四面墙壁和圆顶上开有数十扇高大的窗户,这也是西欧教堂建筑的特征之一。就宗教场所而言,这里倒更像是皇宫中的世俗大厅。    
  祭坛部分共有43幅圣像的圣像壁呈凯旋门式圆拱形,它以构造独特、装饰丰富、形象生动、技艺高超而堪称俄国木刻艺术最完美的范例,是40多个能工巧匠耗时五载的呕心之作。祭坛上的宝盖制作精美,由雕刻的螺旋状圆柱支撑。出自圣像绘画大师西蒙·乌沙科夫之手的圣徒彼得像属于教堂圣物。
  在南墙唱诗台右侧,安葬着彼得一世。他死于1725年1月27日,当时在尚未完工的大教堂内临时搭建了木制小教堂,为这位圣彼得堡的创建者举行了安魂弥撒。从此,彼得保罗大教堂成为沙皇和皇族的茔地。殿内30余座墓碑均为白色大理石,只有亚历山大二世及其妻子的例外——分别用整块灰绿色阿尔泰碧玉和玫瑰色乌拉尔蔷薇辉石制作。据说是因为这位沙皇废除了奴农制而得到的特许“嘉奖”。1998年7月17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妻子、三个女儿、医生和三个仆人的骨灰,被葬于圣叶卡捷林娜副祭坛。 
  无法想象涅瓦河上的城市要是没有彼得保罗大教堂那直刺云端的尖顶会是什么样子。这座钟楼从一开始就成为城市的象征。早在工程初期,彼得一世就催促首先建起钟楼而非教堂,因为这不仅是大教堂的钟楼,而且是作为新都的整个城市的钟楼,它勇往直前地向上腾飞,象征着俄国冲破旧时代,迈向新时期。1724年底,就在彼得一世离世前几个月,他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理想终于实现:高逾百米、覆以镀金叶片的钟楼尖顶在涅瓦河畔拔地而起,回荡在波罗的海上空的钟声预示着俄国新世纪的到来。从此,宏伟挺拔、充满韵律感的彼得保罗大教堂的钟楼成为圣彼得堡的永恒象征。 
  钟楼为匀称的多层结构,每层间用涡卷饰物连接,平稳地过渡到尖顶。尖顶顶端连着一尊飞翔的天使,她手拥十字架向城市祝福。十字架原为木制,因几次被雷击烧毁、狂风折断而在1858年改为金属制。尖顶距地面122.5米,至今仍是圣彼得堡的最高建筑(不算电视塔)。天使像高3.2米,翼展3.8米,近三个世纪以来用她那宽阔的翅膀庇佑着北方之都。卫国战争期间,她同城市一起经历了德国法西斯围困的900个日日夜夜,令人难以置信地禁受住了考验。战争初期,守护天使成了敌人轰炸炮击的靶标之一,她身上三处被弹片击穿。为了保护神圣的天使,1941年冬,几名登山运动员把钟楼尖顶涂上与波罗的海天空一样颜色的保护色“隐藏”起来。经过战争洗礼的天使,却不堪北方的潮湿和污浊空气的侵蚀而在1990年被取下动了大手术,并于1995年底重返蓝天,继续履行自己守护城市的神圣使命。 
  除大教堂外,要塞内还建有司令部、工程院、炮兵兵器库、铸币厂和小船屋等建筑。铸币厂是要塞里惟一的生产性建筑和彼得堡最古老的工业企业,1724年彼得一世下令将造币厂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
  铸币厂前广场上有一幢不大但很雅致的建筑,被称为小船屋。建筑两侧各有一个白柱门廊,屋顶装饰着一尊执桨的妇女雕像——寓意航海。这里曾珍藏着彼得一世的一条小船,少年时代他驾驶着这只船完成了沿亚乌扎河和佩列亚斯拉夫湖的航行。1723年,彼得一世下令将自己的这只小船从莫斯科运到彼得堡。从芬兰湾到涅瓦河举行了隆重的迎船仪式,彼得一世亲自掌舵,海军将军们操桨,波罗的海舰队列队向这位“俄国海军鼻祖”致敬。1765年专为小船建造了这座漂亮的建筑。1940年,彼得一世的小船被移送到位于瓦西里岛岬角的中央海军博物馆,今天这里展示的是该船复制品。 
  尽管要塞是作为防御工事而建,但在几代俄国人的意识中,它的名字首先使人想到的是阴森恐怖的监狱。事实上,要塞对抵御外敌并未发挥太大作用,它只在初建的头几年与欲卷土重来的瑞典人交过火。
  1718年,皇太子阿列克谢因参与反对彼得一世改革的阴谋而被关进特鲁别茨科伊棱堡,成了要塞的第一个囚犯,后在这里被处死。彼得大帝死后,俄国皇权频繁更迭,在宫廷政变中的失败者均被关进要塞,然后被流放。 
  从18世纪末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100多年里,彼得保罗要塞的历史也是俄国反对封建专制和农奴制斗争的民主解放运动的历史,它成为为镇压俄国进步力量的政治监狱。在这座被称为“俄国巴士底狱”的监牢中曾关押过俄国三代革命者:十二月党人、平民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起初只是利用要塞障壁里的掩体作囚室,后来在特鲁别茨科伊棱堡和阿列克谢耶夫三角堡等处专门修建了监狱。 
  要塞的第一个政治犯是革命思想家、作家阿·拉季舍夫,1790年6月30日,他因撰写了揭露沙皇专制政权和农奴制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一书而被捕,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825年12月14日爆发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后,约1000余人被关进要塞。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领导调查审讯工作。翌年7月13日,5名十二月党人在要塞北面冠堡外被推上了绞架。如今在这片林木蓊郁的草坡上竖立着十二月党人烈士方尖碑。纪念碑基座前的方石上雕铸着一截镣铐和一把被折弯的剑,其意蕴恰与十二月党人、诗人奥多耶夫斯基的诗句相吻合:“我们要把镣铐铸成剑/重把自由之火点燃。” 
  19世纪60年代俄国革命民主运动的思想领袖车尔尼雪夫斯基、20世纪初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等许多进步人士都曾被囚禁在要塞监狱。
  十月革命期间,本为保卫帝国而建的彼得保罗要塞却成了帝国的掘墓人。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夜,随着停泊在涅瓦河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打响第一炮,响应起义的要塞驻防军立即将炮弹射向河对岸的冬宫。几小时后冬宫被占领,帝俄时代宣告结束。

更多邮品、更精彩文章,尽在《盛京邮刊》网站。
网址:www,sjyk,com

 


 
  其它信息

 
保修 :
发票 :
付款方法 : 使用支付宝  或 款到发货
心情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