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贝分类: 邮币/古董/字画/收藏-邮品-新中国封片卡折/邮资邮品
 
98年 壁画邮资明信片(汇丰银行大楼穹顶壁画) 10全 一口价
 宝贝价格 :  8.00
 运     费:  买家承担
 
 新旧程度 :  全新
 所 在 地 :  辽宁 沈阳
 宝贝数量 :  2 件 
 
 
 

 

  宝贝详情

 
 

P50 98年 壁画邮资明信片(原上海汇丰银行大楼穹顶马赛克壁画,
         全国第一套企业邮资明信片,有封套)10全 8.00


浦发银行:穹顶下的秘密
    进出外滩浦发银行的人怕不会想到一路需仰着头,那个置于建筑顶上的穹顶,外观上也不过是个灰扑扑的圆顶,里面却藏有关于繁荣的斑斓画卷。
    1996年,浦发银行修复大楼时,当工人除去八角形门厅上原有墙面涂料时,意外地在其上层壁面和穹顶发现一组被涂料覆盖的大型马赛克镶嵌壁画。秘密由此被揭开。
    今天细读上层壁面的8幅画。每幅宽4.3米,高2.4米。画面内容分别是汇丰银行在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分行的建筑和所在的城市为背景、象征这个城市的一个女神为主体。在上海的画面中,背景自是以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为中心的外滩建筑群,主体是航海女神及2个象征长江与海洋的神。
    而穹顶的大型镶嵌画,内容取则自古希腊神话,画面中心为巨大的太阳和月亮,并有太阳神、月亮神、谷物神。画面外圈的12个星座则分别对准穹顶下的8幅壁画。由意大利工匠当年制作的这组壁画,气势宏大、构图巧妙、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有趣的是,壁画上当年汇丰银行的行标都被改成了浦发银行的行标。

外滩12号,走近一个世纪的奢华
    矗立在黄浦江畔的24幢欧洲风格的建筑,其实是外滩最重要的装点。
    它们的个体,独立来看,都风格迥异,站在一起,却又是一条极其鲜明的时代脉络,逐渐深入上海的城市肌理。
    位于外滩12号的汇丰银行大楼,就这样成为临江的弯道上凝重的场景。
    一
    根据档案资料记载,外滩大道最早的名字是“洋子路”(意为专门供洋人使用的路)。
    这条弯弯的江岸,镌刻着船夫赤脚踩出的足印,最后,又被煤渣和水泥覆盖,成为列强建筑的基脚线。
    1867年,随着第一家英国丽如银行进驻外滩,携带着贪婪和霸气的外资银行纷沓而至。迅速聚集的人气和资本,把这个“十里洋场”包裹成了“洋头”攒动的名利场,更让外滩很快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记者在上海一位老作家创作的《大班哈同》传记里,看到哈同对外滩建筑物的清晰描述:当时从北到南排列英领事馆、怡和洋行、大英轮船公司、汇丰银行等,“有的富丽堂皇赛似宫殿,有的雄浑幽深像座城堡,海关造成楼阁飞檐的庙宇,洋行多是石柱高楼西式巨厦。”
    其实,在今天的人看来,汇丰银行大楼正好综合了多种风格。
    正象投资这幢大楼的人自诩的那样,它是“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的白令海峡之间一座最讲究的建筑”。
    1864年在香港诞生、次年便登陆上海的汇丰银行,在外滩12号上建造的房子,最早是1870年的英国式三层楼房。
到了1921年,汇丰银行以每亩4000两白银的价格,购买了南侧的外滩10号美丰洋行,和11号别发洋行,连同老楼的房产,重新建造了一座新楼,这就是外滩12号(今中山东一路12号)汇丰银行大厦,现在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办公地点。这座新大楼,是于1921年5月5日举行的奠基仪式。
    在奠基的时候,他们还找来了中国的风水先生卜吉,并在下面埋了各国的钱币。
    汇丰银行大厦是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的。20年代的上海滩,它是最强大的建筑事务所。
    上海市建筑学会的一位专家说,“外滩从头到尾三十几个建筑,有一半是它设计的。这家公司现在还在香港,不过它的名字已改成巴马丹拿国际事务所。”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新的汇丰银行大厦,由英国德罗公司承建。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5层,中部7层,另有一层半地下室。建筑平面呈近似正方形。
    意大利的花岗岩、大理石,法国的吊灯、器皿,巴西的红木等,都被投资者“最好、最新、最豪华、最完美”的意识主导着,远渡重洋,运抵黄浦江畔。
    1923年6月23日,上海汇丰银行大厦落成,据说当时造价1000万元,占外滩所有建筑的一半以上。
    据《上海旧事》记载,汇丰大厦落成那天,政府和各界人士前往祝贺。该行总董蓝恩致辞:本行所以不惜巨资造此华厦者,实因深信中国将来甚有希望,其商务必发达到无可限量……
    果然,正如蓝恩期待的那样,汇丰银行新大楼建成不久,就开始以财大气粗的金融界老大形象,当仁不让地引领上海滩。
    上海当时有9国68家外资银行,而汇丰,正是“中国华尔街”的中心。
    “每天上午9点半,从事金融、贸易的人眼光都盯着汇丰门口,因为它挂出来的先令牌价,是外汇结算的标准。”
    二
    建筑特色和跟其他建筑不同的地方
    外滩12号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具有希腊古典风格的建筑。古朴凝重的花岗岩外墙,至今保留着诚实的味道。
    三个厚重的旋转门,因为蒙着柔软的白色纱窗,仍旧是那样隔着神秘。又似乎充满了方正严谨的气息。11月11日,记者推门而进,立即感受到一种庄重的味道。柚木雕花的门框,泛者幽幽的光泽,高悬的玻璃吊灯,无声的散发出富丽堂皇的华彩,双向回旋的楼梯,仿佛构筑着悠长的时间长廊……
    现有的出版物,给了我们最便捷的了解途径:大楼的设计突出了建筑中轴线,大堂内有高近20米的穹顶大厅,上层四周呈八角型,每个方向的壁面及穹顶,均有用彩色马赛克镶嵌组成的大型壁画,壁画内容分别是汇丰银行设在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八个城市的银行建筑,也体现了汇丰银行的张扬。画面主题是象征该城市的女神。穹顶壁画的内容是,希腊神话中巨大的太和月亮,并有太阳神、谷物神、月神相伴左右。
    令人吃惊的,是那些纤巧的廊柱,奥克尼式的。它们默默伫立了近一个世纪,仍然被历史的记忆珍藏着,一旦翻阅,仿佛就是一个让人惊讶的传说。
    “目前世界上仅发现6根直径1米、高6米的完整大理石石柱,有2根在巴黎的卢浮宫,而其余4根,则正在支撑着外滩汇丰银行的底层天棚! ”
    这是法国卢浮宫艺术总监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透露的。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无论对汇丰银行大楼,或是对收藏这段凝固历史和文化依存的上海来说,都称得上一个意外的收获。
    在上海出生的建筑师威尔逊,不晓得有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过当时设计这套大楼的时候,他的确是忠实的执行了汇丰银行的意图,建造一座最豪华的建筑。
    在《上海经典建筑》收藏的图片里,有一张是汇丰银行封顶时候的照片,可以看出威尔逊赶时髦的心思,他引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建筑结构,钢结构。
    硕大的钢球立在主楼上方,只不过外围被石头包了起来。外面的人,压根不知道那里面挺立着坚硬的“钢筋铁骨”。
    据说,设计这座大楼的时候,威尔逊的思路一直在追随西方文明,不断地演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他刚开始觉得把房子设计得很时髦,但是后来,西方不断地有新的东西出现,让他觉得这房子好像又不那么时髦,于是他就用内部装饰来补救,在大厅里吊了很多灯。
    这些灯的风格,当然都是很现代的。今天看来,也跟现代气息有惊人的吻合。
    11月10日中午的时候,浦发银行在大堂的南端,举办了一个小型热烈的发布会。偶然闯入其中的人,会感受到里面依旧是旧时的繁华和喧嚣。
    曾经排列在宽阔大堂里的雇员,早已经从这个大楼里消失。但是现在的大堂内景,依稀是当年的场景。着装整齐的银行员工,看上去都是有条不紊。伫立在柜台外的人,分明多了几分悠然。
    因为浦发银行在对大楼进行改建的时候,尊重了人性意识,依然把办理业务的柜台,建造的很低,高及腹部的样子。刚好给人平等交流的感觉。
    在职员办公的开阔区域里,也是安静的。她们背后宽大的窗形拱门,里面透出晶莹温馨的亮色,有点柠檬的味道。暖暖的。
    窝在大堂柔软的沙发里,可以安静的打量,仿佛在等候一个世纪走来的历史老人,从中国屏风式的墙壁里面走出来,高大的背影,在墙壁上映射出谐和的淡影。
    比肩而立的海关大楼的钟声响了,隐约间荡漾着雄浑的嗡鸣。
    那顶巨钟,从1927年一直走到了今天。像是一个城市的足音,从遥远的历史深处走来,一路敲打出城市的履历,然后,一点一点地退去昔日的古典,迎来那些镶嵌在城市心灵的怀旧特质。
    一个造诗的朋友说,在人们浮想联翩另一个时代的时候,那些凝集着上海屈辱与梦想的陈年往事,正隐藏在汇丰银行浮华而斑驳的外表背后。
    三
    公开的资料显示,金壁辉煌的新厦落成之际,正是上海汇丰银行处于的巅峰状态。在上海的85年间,它积累了高达30亿元的资产。
    但是战争很快改变了一切。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汇丰银行被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占用。战后汇丰银行迁回。但业务已是一落千丈。
    1955年4月26日,汇丰银行大班姚克绍代表银行,把大厦交给了上海市政府,以抵历年来的税款。
    在此后的四十年内,这座大楼一直作为上海市政府的办公大楼使用着。1995年,恢复外滩金融街的形势越来越明晰,上海市政府决定搬离。
    这座建筑,就这样置换给了浦发银行。具体负责置换的,是当时的外滩置换中心,后来并入了上海久事公司。当时操办此事的工作人员,一时也无法寻找。
    但是,据一位知情人透露,1995年6月3日上海市政府搬离后,浦发银行并不十分情愿搬进去,原因就是这座楼的维护费用昂贵。
    不过现在来看,这种感觉应该正在淡化,外滩办公,正越来越显示一种品位。
    何况,这座当时的汇丰大厦里,还完好的保留着充满艺术魅力的“世纪壁画”。
    说到壁画的发现,还有一段历史。
    1996年12月,浦东发展银行通过房屋置换取得了汇丰银行大楼的使用权后,并不知道隐藏在大楼里的这些秘密。
    进驻之后,银行决定拨出巨款,按照修缮如故的原则将建筑修复。
    为了慎重起见,银行方面请来了法国罗浮宫总建筑师纪尼科、英国温莎堡修复专家唐纳德.英索尔等人,对这座建筑进行“会诊”。这些专家一到,当即提出,要寻找那些已经“隐身”的“世纪壁画”。
    据《上海旧事》纪录,这些壁画的“隐身”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1956年5月-6月间,苏联舰队访上海,为了用大厅接见外宾,要做适当改造。当时有人认为,这一大块壁画太商业化,太西方化,所以建议敲掉。但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的陈植院长看过后说,敲掉太可惜,那么好的艺术品,还是刷上涂料吧,这些马赛克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应该不会腐蚀。随后,经市政府批准,壁画从此销声匿迹。
    阴差阳错之间,这些精粹的艺术作品正好逃脱了文革浩劫。
    1997年6月21日,63岁的油漆高手赵振钊在壁画的“东京”方位契入,做0.7平方米的覆盖物清除试验。当第四层覆盖物被清除后,保存完好的马赛克壁画重现。
    壁画当时由英国画师出稿,由意大利工匠用一块块马赛克拼接而成。画面颇似“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风格。
    壁画重现后,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媒体当时也发现,当年主张保存壁画的陈植老人,到壁画重见天日那年,已经95岁高龄了。
    四
    汇丰银行自建成之后历经七十几年的风雨,也让它满身的肌肤弥漫出沧桑。
    来自消防内部的资料说,当浦发银行进驻,并着手修复大楼的时候,发现大楼的内部管道、设备已陈旧,满足不了现代化银行营业办公的需要。
    于是,在修复主楼的内部环境的同时,依据现行规范改造给排水、消防系统齐头并进。汇丰大厦的主楼、北楼及室外总体管道系统,都被列入改造范围。
    当时的消防改造方案显示,汇丰大厦主楼屋面上,原设有七个生活储水箱,总容积47吨。经过对大楼的初步检测,发现主楼东西方向标高差—0.30~-0.40米,主楼整体向东北方向倾斜。工程师建议,屋面尽量减少结构负荷,主楼给水系统需重新设计。
    重新设计的给水系统考虑了多种方案:七个屋顶水箱位置分散,如保留,大楼管理、维修极不方便;重新设置一屋顶水箱,容积需要45吨(包括18吨10分钟消防用水量),结构负荷不允许。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采取将生活水箱、生活及消防水泵设于主楼地下室,原屋顶七个水箱取消五个,保留西面的二个10吨水箱(10分钟消防储水量),以减少楼体结构的负荷,减缓主楼东西倾斜趋势。
    修复给这座矗立了近一个世纪的大厦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大厦门前藤条枝枝蔓蔓编织出来的长廊里,今天,经常会有游人坐在那里,眯起眼睛仔细的打量着它。
    大厦面对的,正好是东方明珠电视塔。开阜之前,那里曾经是芦苇和滩涂生长的另一种场景。时空交错,当年弯弯的煤渣小道,已经开始挺起脊梁,承载上海的厚重。
    而这座融入外滩深处的大厦,依旧日复一日的静立在那里,聆听着世纪风雨和历史深处的回音,一面独自品评,感悟冷暖。   

更多邮品、更精彩文章,尽在《盛京邮刊》网站。
网址:www,sjyk,com

 


 
  其它信息

 
保修 :
发票 :
付款方法 : 使用支付宝  或 款到发货
心情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