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的设计和印刷
 

    1.1937年9月,中华民国交通部邮政总局曾在《申报》上连续刊登启事,公开征求“航空救国”邮票图稿。抗战时期,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月刊1卷3期上曾批露这件堪称中国最早的公开征求邮票设计图稿活动。

2.新中国第一个专业邮票设计家是孙传哲,第一个女邮票设计家是卢天骄。

3.我国邮票设计师在历次最佳邮票评选中获奖最多的是孙传哲。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夫人胡潔青女士是一位善绘工笔花卉的国画家,她曾参与了特44《菊花》邮票的设计工作。

5.T.79《益鸟》邮票的第二图设计有误,其错误是家燕总是栖息在屋檐下,而邮票误为树枝上。

6.1985年7月25日,邮电部邮票发行局为1986年发行国际和平年、教师节邮票,向社会发出征集邮票设计图稿的启事。

7.世界上年龄最小的邮票图案作者是中国儿童王亚妮,当时只有四岁,其作品名为“给妈妈抓痒”。

8.《孙传哲邮票设计作品集》于1991年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个人邮票设计史料的专著。

9.路易斯.约恩是第一位在邮票上署名的设计者,他的名字出现在1870年波尔多平版印刷系列邮票上谷神头饰的葡萄内。

10.迪瓦因是世界上第一位女邮票设计者,她设计了1888年新南威尔士100周年纪念系列邮票中的2便士和8便士邮票。

11.邮票设计中的错误是从1852年开始出现的,当时英属圭亚那1分和4分邮票出现文字错误,邮票上的拉丁文应有的意思是“我们恳请回信”,但是“PETIMUS”一词错刻成“PATMUS”,结果全句意思变成了“我们在返回时受了苦”。

12.集邮界习惯上简称雕刻凹版为雕刻版,称照相凹版为影写版。

13.目前我国邮票主要采用影写版(照相凹版)和雕刻版印制。
影写版印制工艺流程为:原图—整稿—分色—修版—连拍—拼版—拼版—过版—显影—腐蚀—印刷;
雕刻版印刷工艺流程为:原图—缩刻—压轴—过版—印刷。

14.影写版又称照相凹版。用影写版印制的邮票,最早出现在1914年,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大量使用影写版。

15.我国最早自印的雕刻凹版邮票是1921年发行的“光复、共和纪念邮票”,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印制。

16.新中国最早的影雕套印邮票是1959年发行的纪6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第三组)邮票。

17.我国发行的普通邮票普11和普12的图案、颜色、面值种类基本相同,这两套邮票分别用雕刻版和胶版两种印刷方法印制,它们的齿孔分别为11度和12.5度。

18.暗记是雕刻者或制版者在图案中故意作上的隐蔽标记,属于母模特征。

19.在邮票印制过程中,因版模磨损毁坏造成的多点、断笔、缺划、线条变曲等,这些均属于子模特征。

20.为了防止清洗和再次使用邮票,美国在1868-1871年使用压凸成小方格图案花纹的办法,这种办法损坏纸张表面的纤维,使邮戳的油墨渗入更深,可使清洗邮票更加困难。

21.刷色是指邮票上所印的颜色,一般可分为单色、双色和多色。

22.版铭,一般是指印刷在整张邮票上的印刷厂铭、版号、张号、色标以及设计者和雕刻者姓名。

23.在我国发行的整张邮票边纸上,表示邮票印刷厂家的标志叫厂铭;表示印刷用色的标志叫色标;表示印刷顺序的标志叫印刷顺序号或连续号、

24.边饰是整张邮票纸边上的装饰性图样。中国人民邮政自1981年发行的J.63《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日本》邮票起,在部分邮票中开始印有边饰.

25.同一图案、同一面值的邮票,由于版次不同,而在不同版次邮票的图案相同处做下暗记,称为版次暗记。

26.印制双色套印邮票时,中心图案正印,边框印版被倒置而造成倒印,称边框倒印。全张邮票的边纸上如有版铭、号码等,如果版名、号码与中心图案为正向,可判断为边框倒印;版名、号码与边框为正向,可判断为中心倒印。

27.邮票属于小型印刷品,印刷厂总是根据纸张的大小,将若干枚邮票印在一张纸上,称为印刷全张;多数情况下,将印刷全张分切,交邮局出售,称邮局全张,即集邮者称的整版邮票。

28.北京人民印刷厂是中华邮政时期及解放初期邮票的主要印制单位,最后印制的一套邮票是特37《全国农业展览馆》邮票。

29.国际政府邮票印制者协会第三次会议于1989年7月4日至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中国《兰花》邮票(T.129)被此次会议评为胶印邮票一等奖。

30.邮电部和文化部曾联合发出通知,对仿印邮票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如确需原色原大仿印,必须在邮票图案的右下角位置划一斜线,斜线起止于二边各自边长的三分之一斜线的宽度不得小于0.3毫米。

31.“变体”邮票是指邮票印制时,由于技术上的错误而造成有缺陷的邮票。主要有以下几种:倒印、漏齿、漏印、复盖及倒盖等。

32.邮票在印刷上的变体有两种,即主要变体和次要变体。其中主要变体是由于印版中一个版模或印刷滚筒上的一个画面破损而造成的;而次要变体则是在印刷当中印刷滚筒、印版或版模发生破损而造成的。

33.在多色的邮票套印中,使用某一印版时,因误将纸倒放而形成倒印,根据倒印的内容,有中心倒印、边框倒印、文字倒印和图样倒印等。

34.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于1855年发行以该州州徽“黑天鹅”为图案的邮票,蓝色,面值4便士,因印制时边框印模倒置,而造成邮票上的天鹅倒印,集邮者称它为“倒天鹅”邮票;1863年,首批错印票在爱尔兰被发现。它是集邮界公认的世界珍邮之一。

35.日本于1871年4月20日发行首套邮票,其中五百文票有中心倒印大变体,它是美国集邮家J.C.林斯莱于1953年发现的,此票迄今只发现一枚.

36.“美邮之王”是集邮界对1918年5月13日美国发行的中心倒印24美分“倒飞机”错版航空票的美称,即通称的美国中心倒印航空票。

雕刻版印刷邮票的种类:

单色雕刻版邮票:我国早期的雕刻版邮票多采用平面雕刻版印刷机而印刷的,这种印刷机速度较慢,但压力很大,印刷前先把纸张湿润,使之更易着墨,印出的线条、点子光洁、完整、厚实,如《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邮票;现代的雕刻版邮票,多是高速轮转机用卷筒纸印刷的。
一版多色雕刻版邮票:制版工艺与常规雕刻版一样,只是在印版的周围有几个上墨辊装置,机器开动后,每个墨辊输送一种颜色到版面上去,印到白纸上就呈现出彩色的效果。由于这种颜色效果是几种颜色的拼色,因而色与色之间常有串色现象。普20高面值邮票采用了这种方法。
雕刻版和照相凹版(影写版)套印邮票:雕刻版虽是比较理想的印制工艺,但它难于表现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层次,而照相凹版则往往在深调 处呈现不规则的水纹,破坏画面的细微效果,故现在常采用两种混合套印的方法,发挥各自的和处,以达到理想的印刷效果,“黄山风景”、“红旗渠”等邮票均为这种方法印刷。
线条腐蚀版:俗称假雕刻,一般用于没有半色调层次的文字线条稿—把排好版的原稿,用照相凹版不加网的方法制版,在雕刻版印刷机上印刷,可得到字迹秀丽、轻重一致,油墨凸起光泽滋润的效果。
阶调凹版:把原稿照相缩小制成邮票大小的阳片,用碳素纸过版法把阳片和网纹做到类似雕刻版原钢版的铜版上;在这个版纹上的重点部位雕刻上线条和点子,得到邮票原版,再用电镀过版法制成阶调凹版的印刷大版。

识别雕刻版邮票的方法:

雕刻版印刷的原版是在钢版上精雕细琢而成,图案上深浅明暗的层次变化是根据图案形象变化运用形状各异,深浅、宽窄、长短不同的线条和点来表现的,富有要求性,又难于伪造;早期大部分及近期一部分邮票采用这种方法印刷。识别雕刻版邮票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雕刻版的特点之一是,图案由雕刻而成的不同形状的线和点组成的,可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看是否符合这一点;在光线影响下的油墨是不是有凸起来的感觉,特别是在墨量最大的线条,低于有无明暗对比的阴影显出的厚度,甚至象浮雕效果一样;用手指轻轻抚摸雕刻线条处,是不是有凸起的手感。

影写版:

影写版是照相凹版别称,目前邮票多用此方法印制,其制版过程主要工序是整稿、分色、修版、连拍、拼版、晒版、过版、显影和腐蚀,将多色原稿制成分色反图底片(阴片),经修版后,连拍成与整版邮票规格一致的正图底片(阳片),再拼版,在每张底片上加贴各种版铭,并用规矩线校正各张底片的相对位置,用黑点、白线、网屏和底片,先后晒到涂有感光胶膜的碳素纸上,于是碳膜根据邮票图文的深浅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光照硬化,然后过版,即碳素纸包裹在镀铜的印筒上,用水浸湿,剥去碳素纸纸基,使胶膜转移到印筒上,并经过显影,未经硬化的胶膜便脱离筒面,相当于网线和邮票图文部分的受光胶膜贴在筒面上,再经过腐蚀及渗透并洗去胶膜,印筒面上即形成由下凹深度不同的网点组成的反图。用影写版印制成的邮票具有色彩鲜艳、层次丰富的特点,比胶版印刷更为柔和细腻。世界上最早的影写版邮票是巴伐利亚于1914年发行的。我国最早影写版邮票是北京邮票厂建成后于1959年5月发行的纪62《“五四”运动四十周年》邮票。

影写版的特点: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看到影写版邮票在较深处油墨厚而堆积,浅的地方均由网点构成,微微凸出纸面,但用手摸不出来。印刷的网点比较柔和,有虚实变化,深浅距离层次分明,印刷的网点效果显得厚实细腻。自1959年北京邮票厂建成投入使用后,我国即开始用影写版技术印制邮票。

影雕套印:

影雕套印是一种混合套印方法,多采用影写版和雕刻凹版套印。雕刻版有版画艺术效果,可以防止伪造,但不能够充分表现丰富的色彩层次,而影写版,则能较好地弥补这个缺陷;影写版不能够有力地表现精细的线条和文字,而雕刻版在这方面占优势。影雕套印,多是利用雕刻版的细腻线、点来表现邮票图案的主要轮廓形象和主要层次,因此,雕刻版多用来印黑色;影写版主要用来印制色彩和层次细微之处的变化,常常用来印彩色,如《黄山风景》邮票。

“大龙”3分银邮票的第26号版模的特征:

龙图左下角有两个小点,较大的点距左内线2.2毫米,下内线4.5毫米;其左下有一较小点,距内线2毫米、下内线4毫米。龙的第三腿与腹间之翅下一线不完全,有时印成一短线,多数只剩下一点。上格英文“CAINA”的“C”字头上破落一小块,成为一个白圆形点。

印制邮票的母模和子模:

母模泛指邮票印版在制版时首先按设计图稿制成的原始版。在雕刻凹版邮票的制版中包括原模和由原模翻压制成的含有单枚邮票图样的小钢轴。根据印刷工艺的需要,一种邮票的印版可有“一票一母模”和“一票多母模”之分,前者常见于某种图样只有一各面值的邮票,后者常见于某种图样具有不同面值的邮票;而多种邮票共用一个主图母模的又称为“多票同母模”。

子模是指邮票印版上或含有多枚邮票印版上或含有多枚邮票同样的中间版上相当于任何一单枚邮票的局部。上述中间版包括雕刻版邮票含有多枚邮票图样的小钢轴和影写版邮票的阳图底片、碳素纸等。如为分别独立的、用以拼成印版的子模则又称为“活模”。

邮票暗记:

为区别邮票版别,在设计或雕刻印版时,人为加上不易发现的特殊标记,可由此来鉴别邮票真伪和原版与再版邮票。

版铭:

版铭也叫“边铭”,指全张邮票边纸上表示印刷情况的文字、符号,与邮票同时印出。狭义仅指厂铭,广义兼指版号、日期铭、工铭、信息记号、色标、刷色梯尺,以及有关印制发行的其他图文,也可包括中心线、十字对准线;按形式可分为文字铭、数字铭、符号铭等。但不包括并非来自邮票印制的各种字符。

邮票的版铭和标记的内容:

一种是邮票印版本身的版铭和标记,它是与邮票同时印上的;版铭如发行单位铭、印刷厂铭、枚数铭、数值铭,邮票名称铭、图案名称铭等;标记如色标,对色标记、规矩线、裁切线等。另一种是不附于印版文上,在邮票印好后手工打印上的,如印刷日期,印刷顺序号及检验成品号等。版铭和标记是研究每套邮票版式和印刷的重要资料。

新中国邮票票边上的标记:

票边即指全张邮票四周的纸边,它上边的标记是邮票资料的真实记载,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可了解其版次和印刷情况。主要包括:厂铭:表明承印邮票的印刷厂家名称;数值铭:用来表示全张邮票总计金额的数字;色标:表示邮票刷色层次的标记,由一种颜色由深到浅的方块或圆点组成,亦称梯尺;制版铭:即邮票制版者在色标中所表示的工作日期或个人代号;邮票名称:表示全套邮票名称或某一邮票图案名称,亦称题名铭;规矩线:用来检验和保证邮票在套印时准确无误的标记,亦称十字对准线或导线,常用“+”、“┓”、“-”表示;裁切线:用来把印刷全张分裁成邮局全张、小版张或小本票时使用的指示标记,亦称切边线;对色标记:即印刷机关电管控制的信息、记号,可控制套印和打孔的精确度;印刷日期号:邮票印好后在票边上打出的标记,字型较小;印刷顺序号:是在全张邮票的票边上打印的一组中号阿拉伯数字,为印刷数量的标记,亦称张号;检验成品号:在邮局全张的某角,用手工打号机打出的一组大号阿拉伯数字,多为蓝色或黑色。

邮票的版号:

版号是版铭内容之一表示印版的编号。不同印刷单位版号有不同的形式和系列。总版号常指印刷单位各块印版的流水号,分版号为同图样、同面值邮票数块版的编号。编号顺序常按制版先后排列。除数字外,也有其他符号,如民国香港商务版烈士像8分票,在版号“A、E、1、1”中,第一个字母表示套别,第二字母表示为本套邮票中第几枚(E为第5枚),前一个数字表示母版顺序号,后一个数字表示用此版先后制成的各个印版的编号,即分版号;如新中国纪3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邮票(北京人民印刷厂印制),第一图版号为“84、85、87、88”,第二图为“81、82、83、86”,第三图为“89、90、91、92”,即总版号。

压凸邮票:

压凸是一种印刷方法,又称模压。印刷成品上凸起的图象和文字是经过一双凸凹的模具压印出来的,压凸邮票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所印制,压印出来的邮票图案如同浮雕,压凸邮票的图案以白色最常见。

邮票印刷全张和邮局全张的区别:

印刷全张是用印刷邮票的整个印版印制出的全张邮票,有平版印刷全张和轮转印刷全张;而邮局全张是邮票印制好以后,经检验、打包正式交邮局出售的整张邮票。一般来说,一个印刷全张可以裁切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邮局全张;也有的一个平版印刷全张就是一个邮局全张;有时,一个邮局全张反而包含有两个或更多的印刷全张,但极少见。

色标:

色标即色级标志,印刷上称为“梯尺”,指在彩色影写版印刷的全张邮票票边上的数列由深到浅的圆点或方格。这是检验印色是否合格,深浅是否适度,层次是否丰富的标志。色级标志中分色层次越多,印刷越细致。一般是几色套印便有几列色级标志。

邮票大变体和小变体的区别:

变体邮票有大变体和小变体之分。大变体是指邮票在印制过程中产生的错版、错色、漏色、漏齿及中心倒印等严重缺陷和错误。这些邮票如是未经发觉和剔除,通过邮局营业窗口销售流出,可视为变体票,如是采取非正常手段和渠道,从印制部门流出来的印刷废品,则不应视作变体票。小变体,又称趣味品,是指邮票在印制过程中所产生的票幅大小不准、图案印偏、刷色略异、套色错位、漏白、印迹、直角齿等轻微的缺陷和瑕疵。

双面印邮票:

邮票印制时,误将纸张置反,而把邮票印在纸的反面,发觉后又改在纸的正面印,以致造成两面都印上了邮票。因纸张的反面粗糙,墨色模糊,故以清晰的正面为正式邮票发售。

复组:

由分散的单枚票或联票,根据版型特征,票边标记和相连情况,按每枚邮票在全格或全张中的位置,重新组合成全格或全张原貌,叫复组。

“过桥”和“过桥票”:

在邮票印刷中,将全张邮票分为两格,中间留有一条空白,空白的两旁各有若干枚邮票,形似桥梁,故称之“过桥”。“过桥票”是指全张邮票中,中间留有的空白连同两旁各一枚邮票。二者均有横式与直式之分。

我国邮票印刷的主要生产工艺:
目前我国邮票主要采用影写版(照相凹版)和雕刻凹版印制。
照相凹版印刷工艺流程为:原图——整稿——分色——修版——连拍——拼版——过版——显影——腐蚀——印制。
雕刻凹版工艺流程为:原图——缩刻——压轴——过版——印制。
印制完毕后,还需进行打孔、裁切、检验、打码、包装等工序。

我国对仿制邮票图案的规定:
邮电部和文化部曾于1986年联合发出通知,对仿印邮票图案作了一系列规定,主要有:
(1) 现行邮票、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统一由邮电部印制、发行和管理;
(2)非经邮电部许可,其它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仿印。 因业务工作需要或出版物内容需要而仿印邮票图案,必须报经省级邮电管理局审核批准。
(3)印刷厂不准承印末经批准的仿印现行邮票图案的印件。
(4)仿印邮票图案,一般不准原色原大;如确需原色原大仿印,须在邮票图案右下角划一斜线,斜线起止于邮票两边各自边长三分之一处,斜线宽度不小于0.3毫米;原色仿印放大一倍以上或缩小二分之一以下的可不划斜线。
(5)在我国境内,亦不得私自仿印外国邮票;如确因需要仿印,也应按对我国邮票的规定执行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