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即将到来的郭老八十六岁生日,祝郭老健康长寿! 

七 十 载 集 邮 情

--记我国著名集邮家郭润康

刘庆田

    2002年2月2日,是我国著名集邮家、邮学家郭润康八十五岁生日。全国各地邮友纷纷向他祝贺,祝他健康长寿,为我国集邮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郭老是贵州省集邮协会副会长,全国集邮联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邮展评审员。他从1931年开始集邮,1942年开始撰写集邮文章,成果累累。
    郭老终身与邮票打交道,收藏了不少邮品,但他心胸开阔,时刻想着国家,想着邮友。1966年,他把长期收集的两大本孙中山邮票,捐赠给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为该馆颇有意义的藏品之一,直到2001年该馆还给郭老来信谈及此事。他精心收藏的黔区加盖等较为珍贵的邮品,无偿送给了贵阳的一个邮友。他的新中国快件、附加费、贺年有奖明信片、风景戳、体育运动、生肖等邮集或系列邮品,都支援了省内外的邮友,为这些邮友编组、充实相关邮集创造了条件。
    "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可以说是郭老的座右铭。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宣传这句话,并身体力行。50多年前,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掌握了邮识,"对于邮品真伪之鉴别,罕贵之程度,变体之贵贱,齿孔之大小,刷色之变化,纸质之分类,才能迎刃而解。"为了传播邮识,推动集邮研究,发展集邮活动,他在1942年6月与其他人一起,在贵阳发起组织金竹邮票会,并主编《金竹邮刊》。1945年又主编《万寿邮刊》。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郭老不仅在贵阳主编邮刊,还积极为上海的《近代邮刊》等写稿,《近代邮刊》从三卷一期到四卷四期,连续13期刊载他撰写的邮学名词614条。据了解,他在那段时间共写邮学名词两千多条,充分显示了他的坚强毅力,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对集邮事业的无限深情。
    解放以后,郭老的邮学研究更深更细,撰写的文章更为精彩。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全国各地集邮队伍日益扩大,集邮报刊不断增加,他更感到宣传集邮知识,弘扬健康的集邮文化,引导集邮爱好者树立正确的集邮观,倡导高尚的邮风邮德,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年事日高,但写作热情不减,凡各地报刊约稿,他都认真对待,而且一篇稿子给一个报社,每写一篇稿子都有登记。从1982年全国集邮联成立,到1997年他八十岁时,15年时间共撰写集邮文章2747篇,平均每年撰写183篇。八十岁以后,仍然笔耕不辍,成稿数大大增加。1998、1999、2000、2001年分别为135篇、155篇、165篇、179篇,平均每年157篇。请想一想,八十多岁的老人,每两天就要写一篇文章,这是何等的毅力!充分体现了老人的责任感和贡献精神。对于每天都要收到的全国各地询问有关邮识,要求代查资料,代买邮品,为编组邮集请求指导的来信,郭老总是满腔热情回复。有时为准确回复一封信,要查一两个小时的资料,在集邮界传为佳话。有的邮友说如把这些回信集中起来出版(即使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一本知识性、实用性很强的书。
    郭老的文章,不仅写得多,文字通俗,立意新,特点鲜明,分析透彻,受到各地集邮报刊和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欢迎。1995年8月北京科普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郭老的《集邮传真》,第一版1万册很快销售一空,不得不加印。1997年8月,《郭润康集邮文选》第一集(1942--1949)出版发行。2000年10月,《郭润康集邮文选》第二集(1950--1990)出版发行。三本书共90多万字。前两本书在1999年北京世界邮展上分别获得镀银奖、铜奖。这是我省的集邮文献第一次在世界邮展中获此殊荣。除此之外,在《方寸映晚霞》、《方寸红夕阳》、《方寸乐桑榆》三本书中,还收录了郭老的200多篇文章,约五六十万字。这一百多万字的作品,凝聚了郭老一生研究邮学的心血,是对我国集邮事业的莫大贡献。
    高尚的邮德,丰富的邮识,永不罢休的钻研精神,使郭老在全国集邮界中享有高尚的声誉。1987年、1992年两次被评为全国集邮先进个人,受到全国集邮联的表彰。先后参加了《中国集邮史》、《中国邮票史》第四卷的撰写、审定工作。为了系统研究郭老的集邮思想、集邮经验、写作特点,学习他崇高的邮德,1997年3月,郭润康集邮研究会在贵阳成立,受到全国集邮界的重视,目前已有会员近500人,分布在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底,由各地会员撰写的290篇文章,共45万字,汇集为《邮德·邮识·邮乐》一书出版。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对郭老集邮之路的分析、评论,表达了各地邮人对郭老的敬仰。其余部分从不同侧面对发展我国的集邮事业作了探讨,充分显示了郭润康研究会的勃勃生机。 (摘自2002年《盛京邮刊》)


 无声之中胜有声

——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集邮协会副会长郭润康
中国邮政报
2003年9月21日
 

    集邮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集邮是一种文化,这已成为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共识。但是,在文化消费选择空间越来越大的今天,如何扩大集邮的影响,却成了当前集邮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集邮协会副会长郭润康。
  提起郭润康,全国集邮爱好者都耳熟能详。今年87岁的郭老,从1931年开始集邮,至今已有72年的历史了。从1938年来到贵州后,他不仅创建了贵州最早的集邮组织,出版了《方寸映晚霞》等十余部集邮专著,还撰写了3000多篇集邮文章。可以说,郭老已经把毕生的经历奉献给了贵州的集邮事业。
  一个成功的集邮家,他首先必须集邮;更重要的是,他还有责任推广集邮,做一个集邮的传播者。郭润康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在谈到70多年集邮的感受时,郭老深有感触地说:集邮对一个人来讲有三大好处,一是增长知识。集邮汇集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知识,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能让人开阔眼界,增加涵养;二是广交朋友。以邮会友,多了艺术鉴赏的质朴,能够净化心灵,促进身心健康;三是老有所乐。所谓集邮者长寿,长寿者集邮,就是这个道理。说到此,郭老突然话锋一转,继续说到:当然,自己一生集邮除了能在其中享受这种特殊的快乐外,更重要的是,我通过毕生的经历影响和带动了一批人,使他们接受了集邮文化的熏陶,力所能及地传播了集邮文化。如果说我对社会有什么贡献的话,仅在于此了。
  集邮对郭老来说,是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他对集邮的兴趣甚至达到痴狂的地步。据了解,郭老15岁开始集邮以来,从未间断,即使是在文革时期,也未曾停止过。他对集邮的理解,就是一种文化收藏。郭老认为集邮是一种文化消费,只要用钱买了,就不要去计较值钱与否,就像看电影一样,花钱买票看后就消费过了,集邮花钱买的就是鉴赏,陶冶情操,而不是去看它增值与否。看市场集邮不是真正的集邮,真正的集邮爱好者,是不参与市场炒作的。所以,几十年来,不管邮市如何变化,也不管形势如何发展,郭老都坚持集邮,不管邮票全与否,珍贵与否,遇到什么就集什么。当然,享受集邮的乐趣,并不是郭老集邮的全部。他认为,个人之乐是小乐,只有众人之乐才是大乐。他的最大心愿就是将这种高雅的文化最大限度地传播,让更多的人分享集邮带来的乐趣。他认为普及集邮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三种主要的方式就是邮展、知识讲座、写集邮文章,而传播集邮知识的最好载体就是各种集邮组织。为实现这个理想,从1942年起,郭老就发起创建了贵州最早的集邮组织——金竹邮票会,并于同年开始创办贵州最早的邮刊——《金竹邮刊》,1962年组建贵阳南明集邮小组,并创办《南明邮刊》,80年代组织了贵阳集邮研究会,创办《贵阳邮刊》,1991年组织贵阳老年邮友联谊会。与此同时,郭老也从1942年起开始撰写集邮文章,并开始出版集邮专著,开展集邮知识、集邮理论探讨。60余年来,撰写集邮文章3000多篇,出版了《郭润康集邮文选》、《集邮传真》、《方寸映晚霞》、《方寸红夕阳》、《方寸乐桑榆》等集邮书刊。在郭老看来,以邮会友是集邮的至高境界,只要是对集邮的认同,不管是年长年少,也不管是高低贵贱,大家都是朋友。只要能让集邮发扬光大,再苦再累的事情都是一种享受。几十年来,他一直为创建各种集邮组织、创办各种会刊不停地奔波,即使现在接近90岁高龄也对编印会刊、寄发会刊而亲力亲为。由于他对集邮的执著以及近乎完美的人格魅力,郭老的邮友遍布全国各地,每天都会收到30余封邮友的来信,而收到的每一封来信他都一律亲自回信。正是这种密切的交流和沟通,在郭老影响下的集邮爱好者队伍越来越庞大,队伍越来越稳固。也由于郭老在集邮界的威望和对集邮事业的巨大贡献,1997年,在贵州老年邮友联谊会的倡导下,成立了郭润康集邮研究会。该研究会现有会员600余人,创办了《金竹邮风》会刊,并出版了《邮德·邮识·邮乐》一书。2002年,在贵州省集邮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该研究会被表彰为先进集体。
  辛勤的耕耘,带来了丰硕的收获。然而,面对这一切,郭老并没有洋洋自得。他认为,经过全省集邮界尤其是一批老集邮家的不懈努力,虽然贵州集邮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现在贵州乃至全国集邮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目前集邮市场疲软和集邮市场混乱等种种情况表明,集邮活动还未真正得到普及,集邮的意义还未真正深入人心,进一步普及集邮知识对集邮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他认为,为普及集邮,当前应做好以下几点:一要进一步宣传集邮的意义。各级集邮组织要加强正面宣传,向人们广泛宣传集邮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结交朋友的作用;要找准角度,宣传集邮对年轻人增长知识,对中年人广交朋友,对老年人老有所乐的意义,除利用自身会议、刊物、专题讲座等载体宣传外,还要尽可能在社会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电台等)开辟集邮专栏进行宣传,以形成宣传的合力。二要拓展集邮阵地,加强集邮协会工作。在以往抓好企事业单位集邮协会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与教委、团委的联系,大力加强校园集邮组织建设,并将集邮组织向社区、集镇延伸。三要搞好邮票发行策划工作。邮票发行部门在制定发行计划时,要选择一些喜闻乐见的题材,多出精品。如美国当年在发行鸡年邮票时,本意不是发行生肖票,而是为感谢华人为美国经济做出的贡献,但这枚邮票的发行却引起了极大关注,一方面得到了集邮爱好者的欢迎,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大量非集邮爱好者的购买。在我国,一些民族性邮票也有这样的效果。四要扩大邮展的受众面。我们不能将眼光都盯在全国性、世界性的大型邮展上,要多举办一些地方性的邮展,除了在城区、单位开展集邮展览活动外,还要经常性深入学校、社区、集镇搞一些小型邮展。五要搞好各种民间会刊的管理。民间会刊规模大与小,层次高与低,都对集邮普及起到很大作用。但目前民间会刊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各级集邮部门要加强对其管理,提高其质量,将其纳入地方集邮协会来管理,将其作为一种普及集邮的手段,加强指导。六要争取政策支持。随着农村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文化需求不断增加,集邮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应该尽快进入农村生活。邮政部门应该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在中央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中,将集邮纳入“三下乡”范畴。同时,现在在集邮书籍出版上也存在三难:出版难,卖书难,买书难。为普及集邮,应争取出版部门对集邮书籍的出版给予政策倾斜。
  采访到此似乎应该结束了,但郭老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郭老能在70多年里潜心研究集邮,这是与他全家人的支持分不开的。郭老的老伴和4个孩子不仅自始至终支持郭老集邮,而且还支持他为普及集邮多做贡献。据悉,从小集邮至今,郭老不仅收藏了上万册集邮书刊,而且还收藏了大量各个时期的珍贵邮票。按理,这对其家人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财产,但在家人的支持下,郭老早已做出决定,他将把文革以前的集邮书籍和邮票送给集邮界朋友,而文革至今的书刊、票、封等将捐给相关集邮组织。按郭老的话说,这算是为普及集邮做出自己最后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