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邮收集拉杂谈
《上海集邮》
2003-6-11
 

    外语能力与外邮收集
  掌握外语是外地收集的优越条件,但收集外邮并非一定要具备高超的外语能力。在我国最普及的外语是英语,但外票上的文字非不都是英文,如非洲国家邮票大多使用法文,大部分南美洲国家邮票使用西班牙文,不少阿拉伯国家邮票上的阿拉伯文,以及俄罗斯邮票上的俄文、希腊邮票上的希腊文。就说票面铭记也并不都源自英文,如瑞士邮票的“HELVETIA”,奥地利邮票的“OSTERREICH”,波兰邮票的“POLSKA”,瑞典邮票的“SVERIGE”,挪威邮票的“NORGE”。
  笔者认为,外邮收集者的外语能力,只要达到高中毕业水平就差不多了;此外,丰富的世界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对弄懂外票上的内容能起很大作用。
  外票“选美”规模该多大?首届外票“选美”活动的候选票、张来自37个国家,只占当今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19%,有人认为活动不具世界性。笔者以为:有开展全世界规模外票“选美”活动的必要吗?实际上,完全可以缩小规模,局限于一个范围如按亚洲,乃至于某一国或某一题材。倘若第二届最佳外票“选美”活动的候选票、张规模在100个国家的话,我以为对投票者并非是幸事,甚至是在愚弄外邮收集者的智力,因为候选范围太大,反而达不到提高集邮者审美观的目的。我建议活动主办者能否考虑把邮票的评选单位从“套”改为“枚”,规模不宜超过50个国家。
  外邮收集与交流
  2002年台州专题集邮精品展上有一个外票交易市场,一些经营外邮的上海邮商得知消息后,纷纷前往,希望能赚上一票。实际情况却令人失望,赚钱的只有少数,大多数邮商卖出邮品的所得还不够冲抵来往两地的盘缠,主要问题是台州本地集邮者多数不集外票。上海邮商还遇到不少啼笑皆非之事。如很多当地集邮者对外邮的价格不理解,在上海“静工”邮市标价15元人民币一枚的外国邮资封片,到了台州只能以5元出售;还有人“愿意”以500元人民币将一本装满外票的邮册悉数买下,以组织一部专题邮集……
  我国外邮市场上,相同外票的定价高低悬殊,已成为阻碍外邮收集活动发展的障碍,主要原因在于外票交流渠道不畅。尽管从理论上说,住在我国任何地方的外邮收集者,都可以通过邮购买到自己中意的外邮。实际上,外邮收集者之间也需要有一个能面对面交流的场所。在这里,既能买卖邮品,又能交流邮识,还能展示自己的收藏,以满足某种成就感。票款的直接交易,也使大家心里更踏实。上海的静工外邮市场,起到的就是这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收集外邮实际上是大城市居民独有的一种文化享受。因为大城市人口众多,才会形成一定数量的外邮收集者群体,也才有可能形成外邮交易市场。在本地常住和流动人口拥有1600万人口的大上海只有一个每星期只开放半天的外邮市场,而常来的邮人最多也不过300人,从如此悬殊的人口比例可看出,我国中小城市的外邮收集者要遇到一个知音的困难有多大了!
  外邮收集者与专题组集者
  集邮作家林霏开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这样一件趣事:他在北京的邮市中,遇到一位经营外票的邮商,当他正准备翻看这位邮商的邮册时,只听得这位邮商冷冷地问道:“你收集什么专题?”当他得知林先生不过是想随便翻翻邮册时,就毫不客气地打发林先生开路了……
  这件事折射出多方面问题,首先是不少人认为,收集外邮的目的就是准备组编专题邮集。专题集邮当然少不了外票,现在不少收集外邮的人也的确是专题邮集组编者。但这并非事物全部,还有更多的人收集外邮不过是满足一种增知目的,或是简单的收集欲望,组集者只占外邮收集者群体很小一个比例。上海是个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大城市,约有几十万上海籍人士在世界各地生活与工作,他们给上海亲人的家信上都贴有花花绿绿的外票,这也会引发上海亲人收集外票的兴趣,这类人的基数很大,约有10多万,他们往往按国别收集外票,收集目的除深入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外,也含有思念海外亲人这种感情因素。对邮商来说,就应该抓住对这个低端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如供应国别、专题不应生硬地拒绝任何一个对外票感兴趣的顾客,因为现在对外票感兴趣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收集外票也有“钱途”
  我国集邮界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不可谓不大,“集邮等于投资”已是局外人对集邮的一种普遍看法。所谓等同于投资的集邮,不包括外票,因为外票无法炒作。那么收集外票是否有“钱途”呢?笔者以为,在一个日益富裕起来的社会中,收集外票也有“钱途”!
  怎样使收集的外票有“钱途”呢?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可首先考虑收集经济发达国家的近期新票,若能以接近面值价格买到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新邮,若干年后起码可以保证能以接近面值价格卖出去。对于有实力的藏家来说,购买高质量的外邮传统或专题邮集也是投资的好办法。高质量邮品的市场价格永远是十分坚挺的,只要看看海外拍卖市场如何火红,就知道高档邮品顽强的生命力了。操作上的问题是在什么价位买进邮品才有利可图?当然还要解决诸如藏品出手的途径等问题,这就不是这篇短文所能回答的了。这需要有丰富的邮识,以及投资购买和出手时机的判断。
  外票收集中的“嫌贫爱富”现象

  我国外邮收集者中能按国别组成一部较高水平传统邮集的人不多见。1997年重庆全国邮展上有一部获高奖的印度土邦早期邮政用品集,似乎在迄今的国家级邮展上也就仅此一部。
  发达国家的邮票最容易受到外邮爱好者的喜欢和收藏,因为这些国家的货币坚挺,集邮者一旦兴趣转移,这些邮票较易出手。同时,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也容易对发展中国家产生某种影响。或许,这可谓是在世界集邮者中普遍存在的“嫌贫爱富”现象吧!组集者若能专攻一些发展中国家邮品,或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如组编一部印度尼西亚、期里兰卡、甚至非洲某一个国家早期邮品的邮集,不仅不会与他人“撞车”,花费也少,而且还容易得高奖。
  中外邮市比较谈
  近十年来,我国新邮浦一发行,就在邮市上跌入面值销售,这当然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然而也有人依靠这种现象赚了钱。有些经营外票的邮商,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外票,据说就是以低价购进中国新邮,然后再按其实际面值与外商结算,从而赚得可观的差价。
  日前读到一篇关于北京月坛宜美嘉邮市租房纠纷的报道,文中提到的2个数字引起笔者浓厚兴趣。报道说入市的邮商中,70%来自我睦,80%是下岗人员。由此可见,大多数邮商的经济状况不佳,文化水平也不会太高。于是,反复倒腾大宗票品必然成了目前我国邮市交易的主流,也使邮市从集邮者调剂余缺的场所演变成了投资与融资场所,正在悄悄地远离普通集邮者。相比之下,国外邮市却都是为集邮者服务的场所。笔者曾去过欧洲一些大城市,那里的邮商皆富邮识,对集邮者的服务十分周到,信用卓著,经营手段与时俱进,网上交易也十分普遍。
  集邮本是一桩供有钱、有闲人把玩的事,应该是手中有了钱才考虑集邮,而在我国却是一些急于想富起来的人在参与邮市,邮市会向何方发展呢?
  中外邮票质量比较
  国内邮刊上经常报道哪里又发现了假邮票的消息,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邮票防伪措施不得力,印刷质量有待提高。收集外邮的人大多知道,从印刷质量和防伪措施上看,不少外票远远胜过中国邮票,瑞典、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奥地利等国的不少邮票还都用雕刻版印制。邮票印刷自有其专业性,一般的外行人并不了解,但只要把我国邮票与美国、瑞士、日本等邮票放在一起,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比较,即使不懂印刷技术,都可轻易地指出谁的印刷质量更高一筹的结论。
  中国外票收集者属于真正集邮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他们把集邮看作是一种能够增长知识的业余文化活动,弄懂外票内容的过程,就是增长知识的过程,也是外票收集的魅力之所在;其次,邮商无法垄断外票货源,难以炒作,外票收集者的心态相对平和,能够心无旁骛地收集研究。此外,外票收集者的眼界宽阔,能清楚地看到世界集邮和邮政的发展趋势。“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句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口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我国绝大多数外邮收集者的真实写照。因此,我国外邮收集者人数的不断增多,才是中国集邮事业发展壮大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