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邮预订:能否有更多知情权
大江南收藏
  张健初
2003-11-22
 

    各地反馈过来的信息,2004年新邮预订效果并不理想,北京集邮公司各新邮预订点始终乏人问津,上海方面也冷冷清清,难得见到一两个预计者。每年轰轰烈烈都有一番“预订秀”的成都,今年也门庭冷落,陷入集邮者敬而远之绕道走的尴尬境地。
  如果认为“预订=赔钱”是集邮大众冷漠新邮预订的原因,恐怕太简单了点,集邮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订一两套邮票,亏大了也不过二五十元,不值得斤斤计较。特别对那些铁杆子邮迷,年年亏损年年坚持,还在乎继续多这一年两年?让他们感到窝心的,恐怕还是这雷打不动的新邮预订方式,一纸通知下来,只知道让预订户交钱,却不向他们提供更多新邮资料。集邮预订户是地地道道的准消费者,他们理应得到更多的知情权。
  目前新邮预汀户所处境况,很有些像寓言“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新邮预订前十多天才发布一点信息,且支离破碎,不明不白。如新发行的《成语典故》和《中国名亭》系列,发行方出于什么样考虑,总体安排有多少组,分别表现哪些具体内容,管理层惜言如金,不做任何透露。如“中国书法”系列发到第二组“隶书”时,为什么破坏原先的构想,从2枚改为4枚?再如《祖国边陲风光》邮票,洋洋洒洒12枚一套,但到现在仍有图未定稿,这是不是有些草率?此外,集邮者特别关注的《清明上河图》,12枚邮票将如何对原作进行取舍,发行方也“无可奉告”。
  对于集邮投资者,这种盲日性就更大。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投资者对所涉及的投资对象,应该有一个全方位的基本了解,但2004年新邮,如同千重锁锁牢的宝盒,不到2004年底最后—套邮票发行,根本无法辨识其“庐山真面目”。邮票图稿设计如何且不论,版式设计究竟有哪些变化,我们也不得而知。公布的26套邮票(2枚小型张除外)中,有10套分大小两种版式,但小版形式会有什么样的变异,会不会全部以套版张形式出现,发行方始终缄默其口。从“2004年纪特邮票部分邮票图稿”看,只能肯定《成语典故》、《司马光砸缸》为套版张形式,其他8套是否如此,不得而知。甚至小型张面值从8元降到6元这样一个重大利好,发行方也只是在向集邮公司发布的“2004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中有所提及,集邮者根本无从得知。
  最关键的还是一个发行量问题,这也是老生常谈。相比较前些年发行量隔年公布和半年公布一次的局面,目前实施的在邮票发行前公布发行量的方案,确实进步非常大,但想在邮票发行前一年知道邮票具体的发行数字,依然如九天搅月。2003年全国邮资票品管理工作会议还透露了点信息,2004年这方面没有任何耳闻。邮票发行量其实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商业秘密,不清楚发行方为什么看得如此慎重,如果说暂时隐瞒邮票发行量能够稳保他们经济利益不受根本性伤害,那也情有可原,但目前一年弱于一年的新邮预订,已经表明集邮者对他们这种独断专行的藐视,继续维护发行量的神秘,就显得不可理喻了。
  集邮者也是普普通通的消费者,他们对要购买的邮票(商品),同样亨有知情权。尤其是把集邮当作一项经济投资的集邮者,详细了解下一年邮票的选题情况、邮票设计者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思路,掌握每一套邮票的具体发行数字,是投资分析的可行性报告的必要内容,在需要提前预交新邮预订金的特殊背景下,这更涉及到他们经济投入的回报率,发行方以计划经济方式,以一副公事公办的官腔嘴脸对待集邮者,自然深深伤害了他们的自尊,新邮预订年复一年走下坡路,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