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是一种缘
中华工商时报
  元尚
2004-4-10
 

     对于收藏来说,有时候是可求而不可遇,有时候是可遇而不可求。但无论如何,只要是“遇”,就算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对于我来说还是总能遇上个一回两回的。收藏里的大部分乐趣是离不开这种缘分的。
    去年春日的一天,天阴,微雨。在家里忙完一篇稿子,翻出了一本书看,里面有一篇关于收藏旧杂志的文章,读后真有如遇知己之感。说来这天心情还真是不错,出了家门,就奔52路车站,西单下车,走过西单图书大厦西侧,有一条旧巷,顺着路往里走就是横二条。小时候住在老西单商场后面的府右街,常去横二条玩。
    穿过这条已完全变了样的胡同时,儿时的印象却完全模糊成了印象画。胡同的尽头有一家旧书店。曾听朋友说:“淘旧书刊,这里不能不去。”我想他说的一定是这儿吧。进了店,的确感觉有所不同,期刊尤其是旧期刊完全可以让你一饱眼福。听说姜德明先生常来此访书访刊,店员说前些天姜先生还来过。我很想能碰上姜先生,向他请教一些关于收藏旧杂志的学问,可惜这回又错过了。
    抱过一摞旧期刊杂志,坐在长桌前一册一册地翻看。最后挑了几册,一册是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一九三五年出版的《新小说》创刊号,郑君平主编,内有郁达夫的随笔《超山的梅花》和叶圣陶的《近来得到的几种赠品》。叶圣陶的文章在记述了友人寄赠的相片和红豆之后,于文尾讲了这样一段话:“这里记述了近来得到的几种赠品。比较起名画跟古董来,这些东西尤其可贵,因为这些东西浸渍着深厚的情谊。”另外还有阿英的《灯市——“金瓶梅词话”风俗考之一》,以及张天翼、施蛰存等人的早期文章,颇不易见。另一册是上海创造社一九二五年出版的《洪水》半月刊,第一卷第二期。上面有郭沫若的《盲肠炎与资本主义》,叶灵凤的《妹嫁之夜》,另一篇署名“为法”的文章《真的艺术家》,其中有一句话今天读来也还是有一定的意味,作者说:“在我国的艺术界,愈是不堪,愈是出,愈是无聊,而他的声誉却愈大。”
    此外还有一册一九三七年昆明出版的以宣传抗日为主要内容的《前哨》杂志创刊号;一册一九四六年华中出版的《江淮文化》创刊号,其代发刊词由李一氓所作,名曰《论文化-文化与文化任务》,本期附有四幅木刻版画,颇为珍贵;一册一九三八年在北京创刊的《立言画刊》第一期,该刊由金受申、金达志、李政贤等主编。
    几册旧时期刊花去了几百元人民币,作为平民小百姓来说这样的水平还算能够接受,谁让你爱好此道呢?收藏其实是不能从赔钱赚钱的方面去看,否则它将变味为一种收卖。其实收藏就是一种相遇,一种情调,一种感触,一种情怀的相遇。第二天我就打电话把买这几册杂志的感受讲给了朋友听。他劝我把这写下来。后来有位西北来的藏家说是想换那几册杂志,我从对方带来的书里挑了几册古籍残书。过眼云烟式的收藏不也是一件快事吗?那不过眼云烟的是什么呢?也许就是那藏在心中淡而不化的滋味吧。“收”对我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在于那种相遇的缘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