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回沈省亲
馆藏《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洛神赋图》等众多传世国宝同时展出

sjyk
2004
年11月12日
 


 

    sjyk讯  12日下午,现代化的“新中国第一馆”新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开馆,同时举办了以清宫散佚国宝为重点的7个大型文物展览。笔者有幸参观了这次展览,亲眼目睹了包括家喻户晓的《清明上河图》在内的一生难遇的众多国宝,
    据了解,目前馆藏的历史艺术类文物和历史考古类文物共达11.2万件,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碑志、甲骨、古生物、少数民族文物、文物杂类等17个门类,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精品荟萃的藏品体系。这次省博物馆新开馆展览的文物,将根据优势和特色,推出7大展厅,一展厅为“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二展厅为“中国古代碑志展”、三展厅为“清宫瓷器展”、四展厅为“辽代陶瓷展”、五展厅为“中国古代钱币展”、六展厅为“明清工艺品展”、七展厅为“新加坡指画大师吴在炎捐献作品特展”等7大部分展览。
    其中,一展厅的“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是首次全面展示清宫散佚书画精华为主题的大型展览,本展览精选了代表着晋、唐、宋、元、明、清各代艺术成就的经典杰作展出,有价值连城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今年发行了邮票)、现存世界最早的楷书墨迹、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最可靠摹本、唐代周昉杰作《簪花仕女图》(1984年发行了邮票)、: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1995年发行了邮票)、北宋徽宗赵佶草书的传世孤本及《瑞鹤图》等真迹书画、镇馆之宝唐代孙过庭的《千字文第五本》、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明年将发行邮票)、陆游的《自书诗八首》等。
    这次展览同时展出三幅《清明上河图》:传世国宝——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以及清代徐扬按《清明上河图》结构、布局风格等绘画的《姑苏繁华图》。《清明上河图》在辽博史无前例地“大团圆”,倾倒了众多观众。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生动地再现了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画卷长5.28米,高0.24米,画中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只。
    据考证,《清明上河图》曾5次进入皇宫,4次被从宫中盗走。1945年溥仪逃跑时,随飞机携带的文物被弃置沈阳机场,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图》。1950年,这幅画与其他两幅也叫《清明上河图》的画被送到东北博物馆,也就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当时,一幅赝品被当作真迹悬挂在博物馆主要位置。时任文化部研究员的鉴赏家杨仁恺来到博物馆库房里进行文物整理,惊喜地发现了《清明上河图》真迹,从而挽救了这幅绝代名画。而辽宁省博物馆也就成为了《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个“家”。1953年开始,《清明上河图》开始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
    让杨仁恺更为惊喜的是,上述三幅画中除了真迹外,还有一件竟然是明代四大家之一仇英的重彩工笔《清明上河图》,并具名款。该作品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但描绘的是苏州社会生活现实情景。清明时节去河边赶集是古时的一种民俗活动,自北宋张择端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名家以此为题材作画。仇英的《清明上河图》略晚于张择端的真迹,它比宋本要长一倍,达到9.87米,高度是0.3米,画中人物超过两千。历来大部分的《清明上河图》赝品,均以仇英《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仇英的这幅画也因此成为衡量《清明上河图》真伪的一个标准,现在它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宝物之一。
    而同时展出的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亦描绘苏州风物。这幅画作的长度相当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2倍以上,也曾被溥仪偷运出宫,藏到长春的伪满“皇宫”,最终归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专家称,这幅画是研究23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历史价值。
    据统计,目前海内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图》摹本有30余幅。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本次展出的仇英《清明上河图》,还有一幅清乾隆年间由宫廷画师陈枚等5人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画得也极为精细艳丽,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