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儿”的个性化邮票
中国商报网站
2005-4-30
 

    (收藏拍卖导报2005年4月28日报道)转眼之间,个性化邮票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四年多时间。细细品味一下这个“新生儿”,似乎有些奇奇怪怪的地方。
钟汝民:青海集邮者
宋 琛:上海邮评人士
王国强:北京四达邮币社总经理
方 晓:本报记者
  近日,一条国家邮政局放宽个性化邮票申请范围的消息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以往,国家邮政部门对人物肖像题材的开发只限于印制省级以上重大活动的代表和嘉宾、劳模人物等。但从今年4月起,这一限制放宽,受市(地)以上政府表彰的劳动模范、企业家、演艺界人士和各学科专家学者等都可以申请成为个性化邮票的封面人物。
  此消息一出,有人为之欢喜,因为更多想登上“国家名片”的个人愿望将变为现实。但这一举措也引来了一些集邮者的异议。有人认为,个性化邮票俨然就是企业的广告载体,扩大申请范围,实际上是扩大了商业化的进程,其越来越浓的商业味儿严重破坏了“国家名片”的形象;还有人认为,个性化邮票就是某些部门“圈钱”的工具,扩大申请范围就是扩大了“圈钱”的范围。那么,在个性化邮票频频曝光的背后,在该业务如火如荼进行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些不为人所重视的隐忧呢?
缺少个性化
  钟汝民:个性从何而来?
  现在,个性化邮票的曝光率特别高。今天哪个地方要办什么节了,一套个性化邮票就发行了,明天哪个企业要搞展示会了,一套个性化邮票又露面了。因此,每日的集邮新闻中,最多的就是关于个性化邮票的。但有些个性化邮票,你很难说它们有“个性”。
  如2003年发行的《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型珍藏邮册》中,就有一套以《天安门》作为主图,精选毛泽东112幅不同时期照片作为附票的个性化邮票。这套个性化邮票推出时,就让很多人产生了疑问:什么是个性化邮票?个性化邮票是不是个人化邮票?另外,像这类严肃的题材,是否也要严肃对待呢?当年,国家邮政局就已经发行了《毛泽东诞辰110周年》邮票,如果符合条件的企业也可以申请发行这类重大题材的个性化邮票,会不会显得太多余了呢?在个性化邮票的题材上,有关部门是不是也要严格把关?
  宋 琛:为何要限制老百姓?
  既然是个性化邮票,那为何还要限制老百姓呢?只要是合法的公民就可以制作个性化邮票,这种严格的限制怎么体现个性化?个性化邮票在国外兴起时,其定位就是普通大众。主管部门完全可以设立一个审查机构,对申请者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公民就可以印制个性化邮票。现在因为要限制一小批人而将一大批老百姓拒之门外,这不是正常的做法。
  有些地方企业和邮政局在宣传个性化邮票时,将“个性化”3个字忽略不谈,人为地误导集邮者购买,但邮票和个性化邮票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严格地说,我国的个性化邮票不应称其为邮票,它只是一种个性化附票。称邮票是要有邮资的,而附票上没有邮资。
  就我个人看法,个性化邮票没有投资和收藏价值,仅是一部分人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至于收藏,真正的集邮者大都不会收藏于此。只有一些发行量较少的个性化邮票还有一定收藏价值。所以,不妨仅将个性化邮票看做是经济现象、商业行为。
  王国强:个性化不能“个人化”。
  现在有这样一种情况,刚印好某个人的个性化邮票,此人就被“双规”了。这对于“国家名片”而言,是一件极不严肃的事情。所以个性化邮票在针对个人这一方面要十分慎重,不能说谁有钱了,谁就能拿个性化邮票宣传自己。我觉得应该有一个严格的审批程序,谁审批谁签发,谁就要对一些后果承担责任。
过度商业化
  钟汝民:利益的诱惑。
  个性化邮票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宣传精神文明,如以艺术大师为主题制作的个性化邮票,不仅能起到缅怀艺术家的作用,而且能增长大众的知识;二是企业通过制作个性化邮票,宣传自身的形象。因此,将个人和企业的信息以个性化邮票的形式宣传,这应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但我发现主管部门对个性化邮票的定位,不是想让企业通过它宣传公益事业,不是想让企业、个人使用它,而是将它当作了商品开发,从中获取利润。
  现在的个性化邮票已经“变味”了,变成了“圈钱”的工具。我常听一些朋友说起,有些企业发行个性化邮票并非出于自愿。邮政有关部门派营销人员到企业推销,给企业的相关主管人员一定的好处,比如紧俏邮品等,于是双方就一拍即合。可这些个性化邮票的下场却是被拿到邮市上打折卖,因为企业根本就用不了那么多。
  应该说,如果个性化邮票能畅通无阻地使用,能通过正常渠道消耗,那么即使发行100万枚、1亿枚也不会沦落到打折的地步,而且也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但问题是邮政一方面想方设法地向企业推销个性化邮票,而另一方面邮政局又想方设法地限制使用邮票,所以个性化邮票印了那么多,最后却只能遭遇打折的命运。而极力推销个性化邮票的一方则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假设企业印了1万枚个性化邮票,如果要拿来贴商业信函,实施起来有些困难,因为现在大批量商业信函大都以盖邮戳邮寄。而拿到市场上打折卖,企业肯定有亏损。而人们买这些打折邮票,按照0.8元的邮资去邮局寄信,有些邮局又拒收。为什么拒收?因为有些邮政支局上头分派的业务特别重,一年中的储蓄任务、存款任务、订阅任务、推销邮票的任务等等都要按照指标完成。我们这里的邮局工作人员为了完成指标甚至都卖起了洗衣粉和化肥。如果邮政客户是自带邮票寄信,这项工作则不能算入邮局工作人员的业绩,所以他们当然不愿意接受,从而限制客户只能购买本邮局出售的邮票。
  宋 琛:降低门槛实际上是加快了商业化进程。
  主管部门当初给个性化邮票的定位就是商业性的开发业务,而对于集邮公司来说,这项业务是一块“肥肉”,他们想将这个业务做大,但管理层则加了一个框框,如对申请人的限制。眼下,主管部门开放人物类题材的个性化邮票的申请,由原来的省级评定的门槛降到市级,实际上是加快了商业化的进程。
  还有一点让我质疑的是个性化邮票的收费,这项收费究竟合不合理?个性化邮票一版16枚邮票,按照每枚0.8元计算,整版就是12.8元。但个性化邮票的一枚附票就是1元,这1元合理吗?在我看来,现在印刷技术已经很先进了,而且人们对于附票印制质量的要求也不太高,所以,这1元的定价未免有些高了。
  另外,发行部门会人为地制造紧张的气氛,比如限制个性化邮票申请的范围,使人们对个性化邮票产生一种神秘感,让人们觉得如果能印制个性化邮票就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而这一点正好被一些企业、旅游景点所利用。他们制作宣传册、礼品册,附一套个性化邮票,成本可能也就几十元,但卖出来就成了几百元,这中间的暴利是相当可观的。

  个性化邮票也被一些政府部门当作了功利性很强的工具。如对于某个中国古老神话故事的出处,两个地方政府为此争论不休,各自都认为该神话故事出自自家之手。最后,一方地方政府发行了一套以该神话故事为主题的个性化邮票,似乎是想以此来证明自己才是该神话故事的原地。
  王国强: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
  个性化邮票实际上是国家邮政局为了增加收入而开发的一项业务,而增加合理的收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国有一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赚钱可以,但关键要取之有“道”。有人说,开发个性化邮票业务就是为了“圈钱”,这对集邮事业一点好处都没有,那么这个观点究竟有没有道理?如果是企业需要,个人需要,大家又通过合法的途径印制个性化邮票,我觉得这个就无可厚非。因为这说明个性化邮票还是有生存的理由和空间,毕竟它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社会需要。但如果是一方强卖一方强买,那么这个“道”就有些问题了。
变相广告化
  钟汝民:个性化邮票就是一种变相的广告。
  虽然个性化邮票服务的业务范围里明确规定:“附票上不得印制广告文字、不能进行商品广告宣传。”但现在的个性化邮票之所以如此受到青睐的原因,就在于它良好的宣传效果。某地的旅游景点上了个性化邮票,某些展览会、时装展示会也都上了个性化邮票,这些算不算是一种广告呢?从内容上看,它们没有印上企业的产品、名称等等,表面上不违规。但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是一种变相的广告,是违规行为。
  如一套名为《北京北奥利康搬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5周年纪念》的个性化邮票,以鲜花为主、附图。从邮票和附票内容看,并没有宣传企业的产品,但版张边纸上醒目的企业名称明显是在宣传企业,从效果上看,这与做广告无太大区别。再比如一套名为《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个性化邮票,以《如意》为邮票主图,以该公司场地、建筑为附图,同样在版张边纸上,该企业的名称十分引人注目。还有如云南通海老拨云堂药业有限公司的个性化邮票,左侧印有《如意》图案,右侧印有老拨云堂董事长沈永钢头像的企业个性化邮票。这些和企业做广告宣传又有什么分别?
  宋 琛:就是一种广告载体。
  个性化邮票是一种广告载体,它与我们平常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广告不一样。后者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性质的广告,而前者更多的可能是宣传,它没有广告的一些基本构成要素,不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广告。
  但我们也要看到,个性化邮票中的附票实际上就是一个广告空间。假如说一个有资格印制个性化邮票的企业,自己掏钱将自己的形象印在上面,这难道不是“广而告之”吗?总而言之,这种业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现在放宽申请条件了,其目的还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依照个性化邮票目前的发展趋势,它很可能会走上企业金卡的路子。上个世纪90年代初,企业金卡业务开发的时候,有的被炒到上万元。但5年后,收藏群体萎缩,因为发行量从起初的几百枚增加到了几千几万枚,让收藏投资者集不胜集。而现在市场上,金卡的价格也就在几毛钱的样子。我认为个性化邮票最后也会走上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