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笔者在阅读一本有关犹太世界的邮票书时,不经意中发现一枚以色列于1988年发行的邮票,其图案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古建筑(图1)。从邮票上标注的文字获知,此建筑乃建于中国开封府的犹太教堂。它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早在北宋时期,犹太人就来到当时的国都东京(即现在的开封)经商贸易并定居生活。公元1163年(南宋孝宗隆兴元年),他们开始在开封建造这座犹太教堂,并经自金至清历代的不断修筑,规模日渐扩大。当时寺内保存着羊皮金字写经等珍贵的犹太文物。写经系用毛笔书写的古希伯来文,笔迹秀丽。其中一部分是明代以前流传的,后因明末河水淹城,散失殆尽,清初又重写。至清末,教民中已无人能辨认其文字,经卷遂被外籍传教士陆续运出国境,流落到国外。 该寺在1841年黄河决口时,被拆毁护城,之后未能修复。幸得法籍神甫孟正庆曾为该寺描绘有两张图,一为全景(图2为局部),另一是内貌,使这个在开封存世约700年之久的犹太教寺的原貌得以保存下来。由图可知,该寺东西长130米,南北宽50米,大门后有一座牌楼,上有康熙御书“敬天祝国”匾额。主要大厅名“一赐乐业殿”,左右分别立有“康熙二年碑”和“弘治碑”。大厅后面为“天堂”,前述羊皮金字经卷原藏于此。邮票展示的就是该建筑的复原模型,它现收藏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博物馆内(图3)。 犹太教寺遗址位于开封城内北土街北段路东,坐西朝东,南北两侧原称南、北挑经教胡同,20世纪20年代改称南、北教经胡同至今。该寺毁弃后,旧址曾被加拿大圣公会购得,今为开封市第四人民医院。旧址现仍矗立着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寺院记石碑,其上记录了该寺的历史,成为犹太人来中国定居唯一有遗迹可寻并留有遗物的实证,是研究中国犹太人的珍贵文物。近年来,此遗迹已经引起国际间的广泛重视,国内外不少研究犹太教的专家学者专程到开封进行考察、交流,探寻其背后更多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