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06年邮票
大江南收藏  张万国
2007-1-18
 

    随着12月30日《中国邮政开办一百一十周年》纪念邮票的发行,2006年全年邮票的发行宣告结束。国家邮政局2006年共发行邮票31套,其中,邮票90枚,小型张3枚,小全张1枚,小本票1枚,小版张2枚,不干胶小版张2枚,赠送小版张1枚,兑奖小版张1枚,绢制邮票小版张1枚,会员小版张1枚。套票预订,邮票总面值96.2元,邮局总售价为109元。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回眸2006年发行的31套邮票,可谓“变”字当头,变化之多在我国邮票发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显著特点是有三多:

  一是邮票增减套数多。2006年全年增发了8套邮票,占全年邮票发行总数的25.8%,无可争议地成为增发邮票套数最多的年份上半年临时增发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两套邮票。下半年又临时增发了6套邮票,其中有《青藏铁路通车纪念》、《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50周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乌兰夫同志诞生100周年》和《中国邮政开办110周年》不难看出,所增发的邮票选题,大多关注的是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邮票的发行也越来越与时俱进了。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邮票也取消了发行,全年共取消发行4套。上半年,原计划我国与印度联合发行的邮票取消发行,随后原计划6月1日发行的《成语典故(二)》也取消了发行。下半年,《千岛湖风光》和《邮政通信》两套邮票相继取消发行。有增有减,达到了某种平衡,但其增减力度之大,还是有些令人措手不及,同时也说明邮票的发行计划考虑不周,有待进一步完善。否则,有损邮票发行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

  二是邮票发行变化多。2006年发行的邮票,与计划相比无论从名称、规格,还是发行日期、面值,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为近年来之最。上半年,《青城山》由原计划4月5日发行改为4月12日发行;《云岗石窟》由原计划的4月15日发行改为4月13日发行;《天柱山》由原计划4月20日发行改为4月22日发行。一月之内有3套邮票变更发行日期,这在我国邮票发行史上也是罕见的。下半年,原定于8月20日发行的《文房四宝》,调整为9月10日“教师节”发行,其规格由原40x30毫米改为30x50毫米。原定7月1日发行的《铁路建设成就》几经调整,最后定在12月28日发行,名称最终确定为《和谐铁路建设》,并增发1枚6元的小型张。《孙中山诞生140周年》邮票规格由原50x30毫米改为30x50毫米,枚数由3枚增加为4枚,增加了1枚80分的邮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规格由原30x40毫米改为40X30毫米。《中国邮政开办110周年》采用60x40毫米的超大票幅,更是给邮人带来一份惊喜。由于11月15日邮政资费进行了调整,此后发行的4套邮票每枚邮票的面值都由80分调整为1.2元。而《千岛湖风光》邮票的发行更是一波三折,其规格由原50x30毫米改为33x44毫米,由原计划的9月3日调整为8月13日发行,后又推迟时间,直至取消了发行。《千岛湖风光》邮票也因此经历了调整发行时间一次、推行发行日期一次、最终取消发行的奇特经历和命运,令人唏嘘不已。邮票发行变化多,也直接导致了邮票序号的顺序混乱,发行时间与序号不合拍,比如2006关门票的序号并不是31,而是27,这样不利于邮人的识别和收藏。

  三是单枚成套邮票多。从客观上讲,能够发行单枚成套邮票本身就说明其题材的重要。从2005年开始,单枚成套邮票在市场上的表现上佳,口碑甚好,并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人气板块,受到集邮者和投资者的重视与关注,发行方遂投其所好有意而为之。2006年全年共发行单枚成套邮票9套,占全年发行邮票总数的29.03%,其套数之多也是邮票发行上前所未有的。它们分别是《丙戌年》、《全面取消农业税》、《防震减灾》、《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50周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乌兰夫同志诞生100周年》、《中国邮政开办110周年》,而这些单枚成套邮票在市场的龙腾虎跃,也构成了2006年邮票中一道最独特与最绚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