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打折票渊源
中国邮币卡网
  冯建
2004-2-29
 

    一个行业,一个市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同一问题态度迥异,是好事呢?还是不幸!被管理者认为不正常,能够解决的问题,管理者就是解决不了,难道只是所处角度不同,所担角色不同,造成认识差异,就没有其他原因!就说集邮市场吧,邮资票品大幅打折,10多年了,92年至2003年发行300来套邮票,仅数套未打折。邮资票品1至9折皆有,邮人认为有辱国格国威,呼吁、呐喊解决打折票问题,却就是解决不了,照样打折。难道能将此归结为是改革开放,市场环境的宽松所致吗?
  邮人喊破嘴,专业报纸,民刊热心揭示,官刊粉饰,甚至还有集邮协会的会刊不顾事实,误导邮人。曾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邮市怪相,进行爆光,谈“大玖瑰事件”等。遗憾的是,社会主流媒体,对危害大,泛滥10多年的打折票倾销潮,未能一贯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打折票现象,已经超出了正常经济范畴,其中的两种情况,需要引起注意。
  一种情况认为“邮票还打折呀!”对打折票很惊奇。一种情况则是习惯了邮票打折。久之,形成惰性,以为邮票打折,与社会上商家促销挂勾,邮票打折只是邮政的促销行为。可见一种错误久了,流风的危害。
  邮票面值具有的法定性,是限定使用范围的“第二货币”,即预付邮资凭证功能,可以通行世界各国。邮票,享有“国家的名片”荣誉,而“这个荣誉可以与一个国家的国旗、国徽有同等重要的崇高地位。”职能者治理管理不好职能份内之事,是太平盛世的……
  国家审计署,每年都要对一些大的建设项目和一些国有企业、行政部门例行审计。至今未见对邮政进行审计的报道。97香港回归,雪百年之耻,国家邮政发行的“香港回归金泊”小型张,面值50元,加个皮、制个折,就售价120元一个,豪华型售价更高。虽然2000万的发行量未售完,剩下的后来以加字形式再加工。但对已经溢售出的是如何入帐,面对邮政的荒唐事哪么多,掏钱购买的人们,不能不生出些疑问,打上问号。
  邮票,公认的“国家的名片”。打折治不了,其负面影响,随邮票身影所到之处扩散,比前任总理朱熔基斥责的长江大堤“豆腐渣工程”恶劣吧。但“豆腐渣工程”很快治理了,处理了,邮票打折还在那里警示世人。邮票打折时间长、面积宽、幅度大,解决不了,存不存在认识不足,揭示不深入,不到位,把它简单等同市场行为,无疑是错误的。打折票的严重性,负面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
  从经济角度计算,打折票的经济损失,以2003年全年发行的有数字可计算的邮资票品量,按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司司长刘建辉有保留的打折幅度,最低6.5折,最高9折,折衷7.5折计算,全年发行量合计面值为30亿元,就要流失7.5亿元人民币。再把92年至2003年11年的发行量与2003年的发行量面值一刀切计算,12年中就静态流失90亿元。
  90亿是个什么概念呢?按北京市现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495元,一年12个月是5940元,90亿元可解决150多万人一年的最低生活保障。把同样的钱,挪到中小城市,可解决更多人的衣食住行之必须。
  这也还是10多年来,因邮资票品发行量按2003年的最低发行静态得出的国有资产流失的数字。贪污、索贿数十万,数百万,就够枪毙,管理不严,失误造成的损失,再多,都一拍屁股了事。所谓静态,是指发行量以大面积大幅度打折以来,以发行量最低的年份、打折幅度提高为计算,不计算发行而未售出的部分,以及邮政形象受损、信誉扫地等。如果以动态计算92年至2003年邮票打折所流失的资金,会大大多于90亿数字。
  都说美国人才多,我看有夸大其词之嫌。格林斯潘就要到80岁了,从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到联储主席,已经30年,还没人接替,退不了休。这期间,从尼克松到小布什,选总统比选联储主席还容易——我是说,美国人才再多,没有中国的打折票品多,一年就要生产几十亿枚,10多年生产多少?
  说中国邮票生产过剩,鬼信人不信!而邮票打折事实又在那里。2003年4月15日《中国集邮报》公布国家邮政2002年业务情况:全年函件106亿件,销售的集邮邮票24.4亿枚。请注意这里的“集邮邮票”定义,“发明者”对当今的集邮,积极作用远小于消极作用。
  邮票打折,也是一种经营。经营自己的策略,大有文章。如今竞争激烈,要成名,难!要在清史留名,更难!邮票不打折,它的始作俑者,会有如今这般受人瞩目,被人提起吗?
  中国邮政有许多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集邮市场管理办法》,《仿印邮票图案管理办法》等治不了邮票打折为什么?不是它们过了时,滞后形势。把法规当摆设,再多法都发挥不了应有作用。搞拍脑袋工程,又不做实事,岂止是无能。请做实事,不做损人不利己也不利国之事。温家宝总理为民工讨一次工资,就解决了多年难解决的拖欠民工的工资问题。
  为中国集邮事业,请职能者做实事,围绕集邮发展的打折票问题,不仅可以而且能够解决。存在打折票现象,就得说!对打折票问题,不是说多了,而是说得很不够。我们要随时说。不说,邮政以为集邮者认可打折票“合法化了”;用邮人以为是邮政的促销手段,岂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