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邮政局从6月25日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邮票“销毁行动”,封存在各省邮政系统仓库内的价值30多亿元的1992-2001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除各省申请留存少量的本省题材邮票外)将在今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内被陆续销毁。
一、邮市在“销毁”利好政策宣布的开始几天出现的反弹和普涨行情,并非是广大集邮者、收藏者的积极参与所至。仍然局限于邮市“炒家”们的“击鼓传花”游戏,少有真正的集邮者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1992年开始发行的编年票、张在邮市上的深幅打折,祸及到新中国各个时期发行的邮票价格连年下挫后,严重地挫伤了广大群众集邮的积极性,集邮者队伍大量流失,全国集邮的人数由最多时的3000万人下降到现在的不足300万人。现在的邮市仅仅是以“炒作”者为主的“投机”市场,而一个“投机”为主的邮市,要想彻底翻身向上,没有广大群众及集邮者的参与是难以实现的,这是目前邮市不能马上产生持久向上而稳定的行情的深层次的原因之一。
二、集邮活动的“普及率”和社会的“认知率”低下。虽然我国有13亿人口,并且县县都有“集邮协会”,但是群众集邮活动的普及率很低。目前集邮的人群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大都市中,广大的中小城市中集邮的人群寥寥无几、少得可怜。全国除了各大城市中集邮的人及参与“炒邮”、投资邮票的人知道中国有邮票市场外,其他范围的人群中谁还知道中国还有“邮市”存在呢?中国的证券、股票行情有遍布各地的证券公司的股市行情并且通过每天的电视、报纸、电台等各大媒体披露和报道,广大群众很容易看到和了解到,“认知率”很高。而邮市呢?只有在集邮报刊和专业网站上才能查到一星半点的行情报道。但是,又因为集邮报刊和集邮网站的普及率也很低(全国60%以上的县城里的书报摊点上难以购买到集邮报刊)。国家邮政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加强全国性媒体和报刊对集邮活动和邮市投资的宣传力度,加强对集邮的正确宣传和舆论引导,让广大群众了解集邮、知道邮市,并且使广大群众能自觉自愿的参与进来,到那时,群众集邮收藏活动和邮市投资不愁不彻底翻身。
三、现在的邮市交易不规范,没有成熟的交易规则来约束不规范的交易行为,如:国家邮政早就有规定:新邮票在发行期内(6个月)不准高于或者低于面值出售。可是,这一规定长期以来如同废纸,新邮发行当天,有的品种价格一飞冲天;而有的品种却低于邮票面值深幅打折销售。这种情况有市场内在原因(如疯狂炒新造成价格高开低走),也有邮政内部体制原因(如游离于邮政主业之外的、众多的基层集邮公司垄断新邮票货源,参与二级市场的炒作),更有缺乏严格管理的原因(如国家邮政明文规定的邮票经营条例和办法长期得不到认真地执行,更没有得到严肃、认真地查处和处理)。这是销毁邮票为何难解邮市低迷的原因之三。
四、邮票发行政策不严肃,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忽高忽低、变幻无常,朝令夕改、缺乏诚信。严重挫伤了广大集邮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使集邮者和投资者看不到集邮收藏和邮票投资的前途。这是销毁邮票为何难解邮市低迷的原因之四。因此,国家邮政应该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成熟的邮票发行经验,制定一个稳定的邮票发行量,并且严格按规定在6个月的发行期内向社会敞开供应。但是,超过发行期后,立即将没有销售出去邮票全部公开销毁,再向社会公布实际发行量。
综上所述,要彻底改变当前邮市低迷的现状,销毁大量多余积压的邮票固然必要,但是不能治表不治本,国家邮政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政策,使必要的配套政策尽快地跟上来;对于广大集邮者和邮市投资者来说,也应该看到邮市低迷、邮票打折现象长达7年之久,产生了太多的“套牢族”,使集邮收藏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对后市缺乏坚定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对利好的反应迟钝和麻木,观望气氛浓厚,又使得不少的集邮爱好者和投资者退出集邮圈子。所以,邮市“积重难返”、百废待兴,恢复更需要时间。这应该成为目前国家邮政管理层、广大集邮者和投资者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