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明确表态:邮票不是投资对象
大江南收藏
  徐冶敏
2004-12-26
 

    不久前,沈阳一家小学将所谓“邮票投资”纳入“财商教育”课,在集邮界引起强烈反响。有集邮者明确表示反对,认为“邮票远非理想的个人理财工具,集邮的“保值”作用向来是排在其全部功能的最后。毋庸讳言,惟有中国却将集邮市场运作成了‘资本投资’甚至投机市场,退一步即便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注定只能是发展进程中暂时的非正常现象。尤其是炒作发行期内的新邮,依据国内现有法规亦属明显违法经营。”
  或许是感受到了这一热点议题,同时针对中国集邮的现状,中国最具权威的官方新闻通讯社一一新华社2004年12月13日向各家媒体电传了该社记者刘菊花采写的专题新闻报道《被套牢的中国式集邮》,报道记述了国内近期一些新邮票受人为炒作的现象和北京邮市的部分经营者、集邮者对当前中国集邮活动,主要是邮市交易的看法。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国内邮市的主管部门国家邮政局内负责邮资票品发行工作的邮资票品管理司司长刘建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态,“邮票本身只是邮资凭证,它的第一功能是邮寄,只有过了发行期才进入特殊投资商品行列。国外邮市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普通的集邮者和收藏者,集邮者一般都是长期的客户,以收藏、鉴赏、研究为主,不是为了赚钱的。中国邮市的服务对象有一部分是集邮者,但现在主要是炒作者,这种人期望短期得到回报。”“在中国集邮市场,你不能以市场价格作为评判邮票好坏的标准,许多制作精良的邮票不一定被看好,邮市主要是以炒作为主,被投资者所操纵。这是很不正常的。”刘建辉说,“真正的集邮者将集邮作为一种爱好和乐趣,而不是以投资和保值增值为目的的。由于近20年来新闻宣传的误导,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炒作邮票可以攒钱’,把集邮活动变味成投资”。此言显示,中国邮政站在官方立场支持了反对“邮票投资”说的观点,确认任何“邮票投资”是很不正常的,投资使集邮变味。而新华社记者也在报道中提出“邮资凭证,还是投资工具?”、“是4次炒作狂潮,还是4次集邮热潮?”等质疑后,进一步指出,“邮市炒作现象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日本也曾发生过,欧洲战后也曾经出现过,都是在市场经济逐步走向规范中出现的畸形行为。这些国家的邮政部门都通过严格市场监管,逐步抑制这种畸形的状况,规范了邮市的正常运转。”有趣的是,各地媒体在刊发这篇报道时纷纷加上副题表达各自的认识,例如浙江《衢州日报》的题目是《被套牢的中国式集邮:文化活动还是商业投机?》,上海新民晚报甚至为《“甲申猴”上蹿下跳集邮者心惊肉跳被套牢的中国式集邮》配发了一幅漫画。
  至此,“邮票投资”在中国终于有了定论,接下来就该是拨乱反正,彻底清除“邮票投资”的论调,还邮票、集邮的本来面目了!

  
链接:

  
被套牢的中国式集邮

    活泼可爱的“甲申猴”票在我国2004年的邮票市场上的售价已起落很多回了。以面值19.2元的大版票来说,春节前后曾被炒到138元,接着降到41元,又攀到84元……直到目前在50多元的价位上不稳定地徘徊着。当今世界恐怕没有哪国的邮市更像中国这样变成了一个能够被套牢的特殊“股市”:80%
以上的集邮者首先是一个投资者而非鉴赏家,有的甚至刚刚在邮政窗口买了邮票,就跑去邮市要卖了赚钱。
  邮资凭证,还是投资工具?
  在万家马甸邮票市场坐摊的资深邮商徐先生同时也是个资深“北漂”,他每个月要为自己的摊位交1000元的租金,看起来靠零售邮票那点蝇头小利似乎维持不了他在北京的生活。然而他和许多邮商一样,在均价每平米七千多元的“阳光绿景”住着一套近200平米的商品房。记者了解到,徐先生每月都会和某省级邮票公司做一笔双方都满意的默契交易。“我不能保证每种邮票都赚钱,但假如我的猴票赚了10倍甚至20倍的利,那么赔钱的票我会很快脱手,相抵之下我还能赚很多。”徐先生认为,邮票市场千变万化,各级邮局和集邮公司对市场的反应肯定没有邮商快,因此他们也乐意把各种邮票不计盈利还是赔钱“撮堆”卖给邮商。“在双方信任的情况下,有时候一次能订下一万套,押金也不用交很多,一年的生意一天全做好了。邮局完成了销售任务赚了钱当然高兴,也会考虑给我们留份,让我们有赚钱的余地。”
  当徐先生们把“赔钱票”“很快脱手”的时候,市场上便出现了打折票。曾经有一位王老先生向记者投诉,说他所在的省甚至出现过一折邮票,他认为大家买了这种邮票寄信,会造成国家资产大量流失。从1963年便开始集邮的梅先生介绍说,在邮市上消耗渠道少的邮票,比如金额较大主要用于往国外寄信的票,一般折比较大,而20分、80分这样面值的,相对而言折扣少。现在有很多机构如公关公司,其业务员会专门来邮市买打折票往国外寄信,本来要花100元邮费的信函往往花20元就能搞定,而且多交几块钱,就能从邮市开出100元的正式发票。“打折票为很多企业省了不少钱,有的业务员把发票交给公司,直接把省下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了。”梅先生说。
  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管理司司长刘建辉认为,邮票本身只是邮资凭证,它的第一功能是邮寄,只有过了发行期才进入特殊投资商品行列。国外邮市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普通的集邮者和收藏者,集邮者一般都是长期的客户,以收藏、鉴赏、研究为主,不是为了赚钱的。中国邮市的服务对象有一部分是集邮者,但现在主要是炒作者,这种人期望短期得到回报。“在中国集邮市场,你不能以市场价格作为评判邮票好坏的标准,许多制作精良的邮票不一定被看好,邮市主要是以炒作为主,被投资者所操纵。这是很不正常的。”刘建辉说,“真正的集邮者将集邮做为一种爱好和乐趣,而不是以投资和保值增值为目的的。由于近20年来新闻宣传的误导,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炒作邮票可以攒钱’,把集邮活动变味成投资。”
  是4次炒作狂潮,还是4次集邮热潮?
  记者在北京城里的很多报刊亭发现,曾经风靡一时的《集邮》杂志几乎完全消失了,大部分摊主表示,卖不动,所以不进了。与国外邮市不同,我国的邮市历史其实很短,可以说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真正诞生。短短30多年里,当真正的集邮者看到自己珍藏的邮品被满大街滥卖,他们伤心地离开了;当中小投资者发现自己辛辛苦苦买到的邮票转眼被打折狂甩,他们失望地放弃了对集邮的那点点兴趣。
  解放初期在京津沪浙等地有一些个体邮商,他们随着公私合营陆续消失,集邮业务开始主要由邮政部门经营。“文革”刚结束的时候,由于群众性的文化生活很匮乏,邮票成为不少收藏者和青少年的业余爱好之一,集邮者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文革”前和“文革”后的邮票,一些地方出现了街头邮票交换活动,北京的月坛邮市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在邮市开放的初期,去邮市和购买邮票的大部分是收藏者。由于当时投资渠道少,一部分想富裕起来的群众也进入了邮市,将经营邮票作为投资渠道,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相继都出现了较大的邮票市场。投资者进入市场后,邮市的功能便随之由集邮者相互调剂余缺的场所向获得最大盈利的投机市场转变。
  梅先生对记者说,1989以前玩邮票真是暴利啊,邮品供不应求。有一年的元月五日,天冷极了,大家通宵在邮局排队买新票,好多人拢着火等待。“有门路的人当然不用受这份罪,你排一次队只能买几张,他五分钟就能买到,不受数量限制,还是平价。”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国家开始加大邮票的发行量,那时候三五千万枚的发行量是很常见的,有的邮票被发行了上亿枚。与此同时,集邮者的队伍也在迅速扩容。人们开始在媒体上用预言股市的语气评论邮市。刘建辉介绍说,由于邮商的不规范经营和新闻媒体的误导,邮商的炒作行为越演越烈,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国先后于1985年、1989年、1991年和1997年出现过4次邮市炒作狂潮。炒作者与新闻媒体串连,相对集中资金炒作某个和某些邮票品种,价格炒高以后再抛出。于是,炒作时大量资金涌入邮市,大户赚钱后再将大量资金抽出,市场上邮票的价格在瞬间出现暴涨暴跌。一方面,抱着投机、投资欲望的人大量进入邮市参与炒作,另一方面,邮票的价格严重扭曲,一种新邮票一旦被炒作,价格马上几倍、几十倍地涨上去,一旦被抛售,价格又马上急剧下跌,只有少数投机者赚了钱,大部分中小户资金被套牢。在这样的混乱中,那些真正的集邮者远离了邮市。
  记者了解到,邮市炒作现象50年代在日本也曾发生过,欧洲战后也曾经出现过,都是在市场经济逐步走向规范中出现的崎形行为。这些国家的邮政部门都通过严格市场监管,逐步抑制这种崎形的状况,规范了邮市的正常运转。
  国家邮政局八项措施:阻击邮票打折,恢复收藏者信心
  为解决我国1992年至2001年发行的纪特邮票发行量过大、在市场上供大于求、售价低于面值的问题,国家邮政局于今年6月25日开始,用两个月的时间销毁了这十年间发行的30亿枚面值总额30多亿元的纪特邮票。刘建辉说,这已经是国家邮政局第三次集中销毁邮票了。在销毁当日,相关邮票价格便呼啦啦飞上去了。
  刘建辉介绍说,除了销毁邮票,国家邮政局还采取了八项措施,加强对邮市的管理,有效控制了邮票打折现象。首先,从2002年开始发行的每一枚邮票都扫上荧光暗码,这个暗码和版张上的编码是一致的,每一版上有一明码,邮票上有一暗码,用以层层记录流向。如1号至100号发到江苏邮政司了,其中的1至10号发到无锡邮局了,1号到3号发到无锡某支局了。如果在市场上发现了低于面值的邮票,根据暗码马上就可以查到是从哪里流出来的。根据流出的邮局,就可以查到单位,是哪个营业员卖出的最后都能查出,这对于遏制低面值邮票起了很大作用。第二,从2003年的第一套邮票开始,邮政系统销售邮票按面值的81%进行结算。1元钱的邮票必须交来8毛钱,交款后发票。看似有20%利润空间,其实只要邮票卖出去,就要交3.3%的营业税,剩下16.7%只能应付人员工资等经营成本。这也遏制了低面值销售的空间,因为过去结算额较低,如1999年是按照5%结算的,也就是说基层邮局只用5元钱就能从上一级邮局买到100元面值的邮票。第三,规范管理,出台邮资票品管理规程。过去邮资票品的相关规定,都散落在通知、文件中,没有完整的操作规程。规程把历年来由原邮电部以及国家邮政局出台的文件全部汇总起来,从邮票发行开始管,一直到出售,涉及到了选题、图稿设计、评审、上报、印制生产、库房管理、销售管理、单式(出库、人库和库存的记录表格)的统一等。如此凡是从事邮资票品的管理工作都有章可循,以前不一致、不规范的地方至此统一起来。第四,推广邮资票品的综合网系统,为规范出入管理提供经营平台。从1999年开始,进入项目软件开发和应用阶段,到2003年年底省级邮资票品管理部门已经开始应用。今年主要在地市级推广,目前3/4的地市局已经完成了推广工作。第五,从2002年2月1日开始,通信邮票全部纳入则务管理,视同现金管理,纳入账务核算。营业员在窗口一律实施预付票底制:由邮局出一定数额的现金供其去上一级财务部门买票,邮票卖掉之后再去买票。很多打折票是从县级邮局卖出去的,过去财务、业务是两本账,账、实不能对接。现在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大大减少了从窗口低面值售票的机会。第六,加大打击制假贩假力度。国家邮政局在全国进行监控,只要在邮票市场发现假票,便追根溯源,每年都能端掉几个制假贩假的窝点。第七,逐步减少邮票发行数量。2004年级特邮票发行量已由1998年的3100万套减少到1000万套左右。同时在纪特邮票和邮资封片发行前,国家邮政局会向社会公布其发行量,这增加了邮票发行的透明度。第八,封存旧普通邮票,发行新普票“保护人类共有家园”和“中国鸟”等。与预付票底制结合,从新发行的普票开始,全部邮票销售纳入财务,旧普票一律封存销毁,不再出售。借大规模封库销毁之机,邮政系统把全国的家底初始化,使国家邮政局、各省邮政局能够严密监控邮资票品进货、发货、库存量,通过动态监控控制个别基层邮政部门的违规行为。
  解套尚需时日
  据刘建辉介绍,从1998年以后邮政系统已经因为邮资票品处理了100多人,从撤职到开除公职的都有。记者日前在万家马甸邮市了解到,以前那种特低折扣的票现在很少见了,大部分打折票差不多是七八折上下。老集邮爱好者梅先生也感觉到,目前邮市整体处于上升的良性发展阶段。靠邮市吃饭的徐先生现在很看好2005年的生肖票,“今年的两会期间有有关因为邮票打折质询邮政部门的提案,那明年三月两会期间邮政还不得给个说法?”他预计春节的邮市会非常火爆。看来,邮市从股市的轨道上回归文化轨道,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役所能毕其功。
  刘建辉建议,目前国家对邮商经营邮票的税收管理存在很大漏洞,应严格税收管理工作,通过税收杠杆加强对邮商的经营管理。他表示:“邮市应成为集邮者拾遗补缺的场所,邮商应该只能销售超过发行期的邮票,对于炒作行为国家要坚决制止。对邮市应实行综合治理,由工商、公安和邮政部门联合组成执法队伍,坚决取缔违法行为和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使邮市走向正规化和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