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利好惠顾编年邮票
中国集邮报  张万国

2006-4-29
 

       在这个暮春的季节,邮市的格局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新邮、老邮、编年邮票呈三足鼎立之势。新邮不再是一枝独秀,炒新正逐步乏力呈现颓势;倒是JT早期邮票和编年邮票超跌品种反其道行之、不跌反涨,或抗跌性强。特别是对于编年邮票而言,邮政“大规模地销毁邮品”和“公布历次销毁清单”两大利好的惠顾,不啻为编年邮票的一大福音。目前,编年邮票底部逐步夯实抬高,正稳步走上价值回归之路。

  在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编年邮票的前世今生。1992年,中国邮政对纪念、特种邮票的铭记、志号进行了重大改革。集邮界把这个时期发行的按年份统一编号的邮票称之为“编年邮票”。截止到2005年底的14年间,中国邮政共发行编年邮票357套,1261枚,其中纪念邮票116套350枚(包括小型张21枚,其中金箔小型张2枚、无齿小型张1枚;小全张5枚,其中无齿小全张1枚);特种邮票236套911枚(包括小型张
29枚,小全张11枚);特别发行邮票5套7枚(其中金箔加字小型张2枚);小本票11种;不干胶品种3种;这还不包括那些量少品种以及小版张。

  编年邮票中,发行量最大的生肖邮票“癸酉鸡”25062.5万套;发行量最大的纪念邮票“第八届人代会”19406.75万套;发行量最大的特种邮票“围棋”5656.25万套;小型张发行量最大的“香港回归”金箔张5770.96万枚,50元的面值也是迄今为止单枚邮票面值最高的一枚;普通纸质小型张发行量最大的“竹子”4330.2万枚;小本票发行量最大的“安徒生童话”560万本;不干胶品种发行量最大的是“会徽和吉祥物”小版张550万版。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市值300多个亿的编年邮票无疑是一艘巨型“航母”,如何为之保驾护航似乎是一道“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难题。怎一个“乱”字了得!多年来,由于经营体制的缺陷和邮政的不作为,从而导致了编年邮票的一片混乱:无序天量发行,面值过度提升,量少品种上阵,大小版式参与,市场既不能承受如此之“乱”,更不能承受如此之“重”,最终导致了长达9年的邮市低迷,打折成为了主旋律,不仅吓跑了集邮者,也撵走了投资者,邮政也陷入恶性循环。与此同时,编年邮票命运多舛,不是被盖销、加字,就是改换门庭变作它用,或者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销毁,其发行量早已不是当初公布的发行量了,让人雾里看花。

  14年来,编年邮票这艘“航母”早已是千疮百孔,负荷超重,邮政的诚信也一次次遭受质疑。为了挽回名誉,使改革顺利进行,也使“航母”起死回生,邮政不得不痛定思痛,再次启动了销毁行动。而邮政的每一次动作,都可能触发市场的每一根神经,甚至过去在电视里销毁邮票的场面上露脸的邮票或小型张都会成为掀起市场一波行情的导火索。这次的销毁采取的是只做不说、内紧外松、不宣传、不报道的态度,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其销毁对象主要还是编年邮票。之所以说“大规模地销毁邮品”和“公布历次销毁清单”是对编年邮票的最大利好,其实用价值和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切断和摧毁了新邮的货源,使其没有了冲击市场之虞;二是还集邮者和投资者一个干净有序的集邮环境;三是起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真实客观地记录邮票发行的过程,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四是保证集邮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对照清单,遵循“物以稀为贵”的法则,有的放矢,自由地选择投资品种。有了以上几点,编年邮票就一定会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