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集邮术语的差异

厦门   郑启五

    海峡两岸隔绝了近四十年之后,通邮的大门已逐渐敞开。两岸集邮者的交往也日渐增多与频繁。由于隔绝太久,造成集邮术语的形成和翻译表达的不同。
    在祖国大陆,日戳上有“集邮”二字的被称为“集邮日戳”;而台湾的邮戳以“干支”字样代表类别,其中“癸”字代表“集邮”因而台湾的“集邮日戳”被称之为“癸字戳”。
    在两岸的新邮预报上,不同的规范用语至少有如下四个差别(前为大陆,后为台湾,下同):邮票规格/图幅;整张枚数/全张枚数;志号/套号;印刷厂/承印厂。还有同一题目的邮票分年度发行,每年发行一套,大陆称之为“第×组”;而台湾则称之为“第×辑”。例如大陆1989年发行了《水浒》邮票第二组;台湾1988年发行了花卉邮票第四辑。
    两岸在邮品品名上的不同有:小本票/邮票小册;邮折/邮票卡;极限片/原图卡;极限明信片/原图卡明信片;盖销票/预销邮票;邮资封/符志封(或邮票符志封)。
    外来语意译表达的各异与音译用字的不同,也影响了集邮术语的异同。如大陆译语“航天飞机”,台湾译语为“太空梭”,因而邮品“航天飞机带运实寄封”在台湾就称为“太空梭带运实寄封”了。著名的美国Scotte邮票年鉴,大陆音译为“斯科特”,台湾音译为“司谷脱”,两词竟无一字相同,不谙英语者可别搞错。
    大陆的“最佳邮票评选”,在台湾则有一个同义的雅称——“邮票选美”,用语虽然不同,却让人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