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 钱 上 为 何 有 方 孔

杨   敬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炼技术的国家,中国古代的铸造技术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在货币产生后,我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金属货币。其中流通最广的铜钱上总是有一个方孔(附图为战国时的“贝益六化”方孔圆钱),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铜钱上的方孔是为了减轻铜钱的重量,节约材料。还有人认为是便于绳穿成串,古时的“一贯钱”就是一“串”铜钱的意思。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首先,要想节约材料,可以把铜钱铸得更小些,铜钱上的孔也可以留得更大些,按当时的铸造水平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同时也不一定非留方孔,留圆孔可使钱孔更大,而且对绳索的磨损也比方孔小。其次,在铜钱产生之前,就出现了多种金属货币,它们大多没有孔,可见“一贯钱”是在钱币上有孔以后才形成的,而不是为了把钱穿成串才铸成的。那么,铜钱上的方孔究竟有什么用呢?原来这是由当时的工艺条件所决定的。铜熔化后要倒入范模中铸成铜钱,这样铸出的钱,边缘总有许多毛刺,既不美观,也不方便使用。要去掉这些毛刺,只有靠锉刀来锉。这样一次只能锉一个,为了省时省工,就要把铜钱穿成一串来锉。因此钱的中间必须留孔,才能穿在棍上。但若留下圆孔,穿在棍上会滚动,不便操作。所以人们在铜钱上留下方孔,穿在方棍上,铜钱就不会转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