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鹮

内蒙古  宋伟

在地球上生活了约6000万年的朱鹮是当今最濒危的鸟类,被誉为“鸟中大熊猫”,有东方宝石之称,这一物种曾广泛分布于俄罗斯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和我国。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的破坏,以及朱鹮难以适应种种变迁,其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剧减,70年代末,相继在俄罗斯以及朝鲜绝灭,目前除日本仅剩一只外,全世界仅有137只。
   
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专家在历时三年,行程5万公里,先后考察河北、山西等13个省区,终于在陕西洋县发现了唯幸存的7只野生朱鹮,这一发现当时引起世界的震惊。由于野外朱鹮的卵和雏鸟常受到蛇、乌鸦、鹰类等动物的危害,加之食物短缺也导致部分幼鸟发育不良,掉巢摔伤等。这些朱鹮如果不采取救护措施,在野外难以生存下去。另一方面,朱鹮的栖息环境也在不断地被破坏,随着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和耕作方式改变,大量使用杀虫剂,造成湿地和朱鹮食物资源减少,所以开展朱鹮的迁地保护成为有效的措施。
    截止1998年底,野外朱鹮实际保存数为60余只,人工饲养繁殖存活69只。朱鹮拉丁名字就是日本的意思,曾是日本的国鸟被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一直被日本人民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由于诸多原因,日本的野生朱鹮最终绝灭了,现仅有一只老年的失去繁殖能力的朱鹮,饲养在新泻县新穗村朱鹮保护中心。
   朱鹮别名:红鹤、朱鹭。拉丁学名:Nipponia nippon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为大中型涉禽,体重约15002000克,嘴长而弯曲,嘴尖及腿、趾部为朱红色。春夏季羽毛渲染铝灰色,秋冬季节变为粉白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朱鹮通常聚群在河流、塘库及农田边活动,以昆虫和泥鳅、青蛙、螃蟹、小鱼等水生动物为食。朱鹮配对为“一夫一妻”制,36月为繁殖期。营巢于松树、栎树等的高大树岔上,产卵24枚,雄鸟转换孵化和育雏,孵化期27天,育雏期约40天。蛇、乌鸦、鹰类及鼬科动物是朱鹮的天敌,常捣毁朱鹮的巢,甚至吃掉卵和雏鸟。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1960年将其列为“国际保护鸟”。(附图为我国1984年发行的T94<朱鹮>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