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态去面对短脚邮品

河南 任南方

    大家都知道集邮是一项高雅的文化活动,可是就在这能够怡情益智的后边,却充满着铜臭味:其中不但有尔虞我诈、有强行搭售、有欺行霸市、甚至还可能有官商勾结,真可以说是处处有陷阱,让集邮者防不胜防。如何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东西,是摆在多数人面前的客观现实,是去和这些歪门邪道怄气吗?绝对不成,那样对不起自己的身体。最好的办法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面对现实,难以得到的邮品不去强求,反正退后一步天地宽,何必在短脚邮品上走到底呢?
    首先说邮票预订,这是强加给集邮者的不平等条约,在根本还不知道生产什么货色的情况下,得把全年的预订款交齐,到时候印出来的是什么东西,"上帝"们无权过问,那怕是粗制滥造,谬误百出的产品,预订者得照收不误。此举如同隔布袋买猫,不管是黑猫白猫,甚至瞎眼猫、瘸腿猫,你都得如数领走,概不退换。更有甚者,还在不平等条约上单方面附加条款,增发邮票,提前让你补款,如果不提前补交,那怕原款尚未用完,便不准再取邮票,这是不是典型的强买强卖。
    其次是哄抬"物"价,这是邮政部门惯用的伎俩,比如发行的小全张,非要加价不可,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995年发行的世乒赛小全张,面值7角,要收7元,售价是面值的10倍,这实际上是一种讹诈;还有同年发行的"桂花"无齿小全张,面值不足两元,加上一片纸折,身价飚升到50元,这还是总公司的标价,分到下级公司后,下级公司搞层层搭配加价,到集邮者手中时,每份大都在150--200元之间;还有典型的香港回归金箔张,面值已标到50元,加一张纸折,售价分别为100元、120元、280元、300元四个档次,这是何等的一本万利;就在两枚金箔张在邮市上大跌身价的时候,总公司又别出心裁地搞什么双加字,两枚张上加印16个字,又加价20元,如果带个纸折,再加10元,真可谓字字千金。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总公司是这样,下级公司更是青出于蓝,2000年发行的《春节》小版张,按面值只有39.60元,到笔者所在的城市邮司,加配上杂七杂八,值不了几文钱的东西,每份索价478元,是面值的12倍,还美其名曰照顾会员,向基层邮协分配,当时的会员没能拿到的产生怨言,少数会员分到的后来感到晦气。集邮公司谋取暴利,会员受到欺诈。
    量少邮品富了邮司,肥了投机者,其恶果是集邮活动大滑坡。1997年以来,邮市少了爆炒,走上正规,本是正常现象,广大集邮者的心态还是平衡的,几次的邮市大炒作,本来就不是正常现象,邮市走上平稳发展有什么不好,可是决策部门惟恐邮市"不乱",接二连三地发行什么短脚邮品,搞什么摇号供应,人为地在集邮者中制造紧张,基层邮司更是利用短脚邮品混水摸鱼,所谓摇号,只是做做样子,大批短脚邮品被弄到邮市谋取高利去了。预订户很难见到的东西,邮商那里成包整箱地在邮市上"击鼓传花"。这就是最典型的官商勾结的例子。常年集邮者年复一年地提前缴纳预订金订票,到头来贬值30%--40%,而发行点量少邮品反而没有他们的份儿,心态如何,可想而知,这两年大批预订户退订,会员退会的原因何在,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频繁发行的普资封片,也是制造混乱的原因之一,这两年,可能是弥补预订户锐减而增收减缓,便加大普资封片的发行,2001年一年中就发行普资封片共42种、45枚,比前50年发行的总数还多,可是这些邮品都到哪儿去了呢?邮政和集邮窗口不见出售,邮商处却成包地在打折,普通集邮者难得一见、更别说去方便用户寄发信件了。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国家邮政局发行这么多邮品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方便用邮?还是给某些人提供赚钱的机会。这怕是官商勾结的又一实例。
    近几年,面对集邮活动中的种种怪事,可谓司空见惯,作为集邮者,又谈如何去面对这个现实,笔者的心态是:一不和近水楼台者攀比,咱沾不上边儿,就活该赏不得水中月光;二不去邮市高价寻觅,因为咱囊中空空;三不和势利者怄气,以免自讨气受。闲来无事,写点东西揭露一下歪风邪气总是可以吧,只有这一点,由咱自己做主,别人干预不得,遇有同感者愿意登在刊上,让较多的同好更加了解现今邮界的特权阶层,也算得一种乐趣。
    其实那些所谓的短脚邮品,买不到也罢。因为那些东西,除了供投机者用作投机的资本外,上不得邮展的大雅之堂,留着反而是个累赘,只要大众化邮品能让买到就行。就像江苏盐城市余维斌先生给作者信中说的那样:"我好集题词片,主要是:一不要付出太多的经济,就可集到邮界名人墨宝;二是不必怄气。"这是对短脚邮品的评介。也是对不正之风的态度。
    最后,用笔者已发表过的打油诗结束本文:普通一邮痴:不为组集争大奖,不为居奇谋高利。不为"高峰"所动,不为"低谷"叹息。何管邮市"寒暑",我自泰然处之。鸿雁穿梭织网络,天下同好共知己。只为领略"百科",只为探讨邮趣。只为广交同好,只为自我陶醉。酸甜苦辣咸,自解邮中味。赏邮数十载,难移初衷去。普普通通一邮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