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团结的见证

--《步辇图》的小型张艺术特色

梁智华
 

 

    《步辇图》是一幅最早反映我国古代汉藏民族团结统一的历时画卷,它真实地记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藏民族之间亲密交往的重要事件,即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联姻。2002年3月16日,国家邮政局将这幅千年古画移入艺术方寸,发行一枚《步辇图》小型张,这不仅是国家邮政局顺应民心之举,而且也是广大集邮爱好者的福份。
    《步辇图》画面所描绘的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迎娶公主受到唐太宗接见时情景。画的右侧,唐太宗坐于辇上,宫女九人前后左右分列,有的抬辇、扶辇,有的持扇、打伞,各具姿态。画的左侧,有虬髯执笏者,是唐相引班的礼官。其后拱手肃立者,是吐蕃使者禄东赞。最后一人是朝中的翻译官。这左右两组人物中,主要是唐太宗和禄东赞。画家巧用宫女手持的两把大扇在唐太宗头部上方相交,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主角。画家笔下的唐太宗面相丰腴英俊,体魄魁伟,面对吐蕃使者,思虑着汉、藏和亲,稳定边陲的国家大事。其头像刻画尤为出色:双目上挑,透着睿智,眉宇宽松显示了信心和愉快,嘴唇微闭,含威示重,丰满的脸庞、长长的耳朵、细长的胡须更添加了几分王者风范。当然,画面中的次要人物年轻宫女,画家也画得天真活泼,栩栩如生。首先从造型比例上对比:宫女们娇小玲珑、五官细小、身材修长,尤显唐太宗的高大健壮。从表情上形成对比:宫女们年轻可爱、顾盼生姿,反衬出唐太宗的深沉庄重。再从动与静形成对比:几个宫女或抬辇或执扇、或躬背或昂头、或侧趋或正行,左摇右晃,姿态多样,表情不一,而唐太宗则正襟端坐于辇上。色彩上也形成对比:在红绿相间的宫服掩映中,唐太宗的褐黄色衣衫,;黑色靴帽尤具庄肃之感。
    而左边三个人物身材由高到矮的构图,则描绘了对象的特定性。前面一人红袍虬须,手执笏板,表情沉着老练,导引禄东赞,脸颊丰满,高鼻、络腮胡,体现了藏族人矫健中略带粗犷的性格特征。特别是他那宽阔的额头上几条长长的皱纹,与他质朴的颜面组合在一起,表现了他的才智和丰富的经历。他举止谦虚,敬畏中显得精干,憨厚中使人可信。
    据史料记载,《步辇图》作于贞观十五年年底,也就是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之时或之后的7日内,作者是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画家阎立本。他从前人的艺术中学习和汲取营养,在人物画方面获得很高成就,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唐太宗时任工部尚书,官至右相。历史上称他"兼能书画,朝廷号为丹青神化"。
    纵观全图,长129厘米,宽85厘米,画家有重点、有分寸地刻画了不同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各种动作、表情、心理状态,是一幅真实地记载汉藏民族和睦相处的感人画卷。在表现技巧方面,线条浑健坚实,笔势圆转,注意形体的整体塑造,善于把握"守其神,专其一",画中人物传神,描绘工细,画面气脉相连,生意盎然,用色上善施朱砂、石绿,泼辣大胆。可以这么说,阎立本所创作的这幅《步辇图》,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不仅成为我国的画中珍品、国之瑰宝,而且还有力地表明了早在一千多年前西藏就和中原有了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西藏自然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符民参摘自《海口晚报》2002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