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产"是祸,"贵子"亦非福

河南 任南方

    自1992年以来,邮政部门为了创年递增收××亿元的指标,把目光盯在JT邮票上,不但加量,还要加值,被邮迷戏称之谓"多子多福"。其结果是把邮市搞到今天一蹶不振的地步,当邮票发行部门意识到这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时,又从2000年起出台了发行量少邮品的新招来,目的是让其在邮市上扮演抢手的品种,被邮迷戏称之谓"少生贵子"。经过两年来的实践, "贵子"仍也失去了原来的光环,从抢手到惨跌。看来,这"贵子"的前景也不太妙。
    1992年起,邮政部门开足马力加大JT邮票印量,在以后的两年内,多枚套票的印量多在4000-5000万之间,连贵族品种的小型张也曾突破4000万大关,邮票经营部门又舍不得让其在通信中发挥作用,致使JT邮票大量压库。眼看这"多子多福"的道路难以走通,从1994年起抛出了"增套减量"的措施,其结果:"套"是增了,"量"却未减多少,而且面值还在节节上升,每年的邮票中,不但要设几枚5.40元的国际面值,而且挂号用邮资的枚数几乎和平信面值等量,凡4枚套票中多有两枚挂号用邮资。如果不这样邮政部门就完成不了年递增收××亿元的指标。直到后来,当邮迷真正尝到了"集邮"的滋味时,邮票发行部门再来"亡羊补牢",但为时已晚。
    上世纪末,集邮人数已有流失,邮票发行部门为了唤起邮人的兴趣,发行部分量少邮品,诸如小版张、小本票等,由于印量少,被邮人称之谓"少生贵子"。说"贵子""少生"点,也无可厚非,如果把其中的大部分拿出来,平均供给预订户,也不致会招来多少怨言,岂不知把这些"贵子"供给预订户的只是个幌子,其中的绝大部分被近水楼台者弄到邮市谋取高利去了,预订户中即便有缘获得"贵子"的,还得捎带一大群"超生"子,实际上供给预订户有限的量少邮品,成了某些邮司处理"超生子"的手段,而且还得加倍付出"寄养费",仅举一例:笔者所在的城市邮司,在分配《春节》小版张时,每份竟达478元,是小版张身价的12倍。而且所捎带邮品的实际价值不足250元,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邮票扩量是导致邮市低迷的话,量少邮品的分配不公才是伤害邮迷的主要原因,十年前开始的邮票扩量,主要是对炒家不利,不能再在邮市上呼风唤雨了,对真正的集邮爱好者并未受多大影响,他们反而感到买邮票方便多了。至于JT邮票压库,主要责任在邮政部门,正是邮政部门才使JT票失去通信功能。如果把多余的JT票投入到邮政窗口,让其在通信领域发挥应有作用的话,JT票不可能在邮市上被打折抛售(现在的情况依然如此)。让集邮活动元气大伤的,笔者以为,量少邮品才是祸首,铁杆邮迷年年预订新邮,到年终得赔进30-40%,而轮到量少邮品时,却没有他们的份儿,官价买不到,高价又买不起,更有甚者,是受不了那份歧视,才使邮迷大量流失。这就是现在邮市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回过头来再看看"贵子"在邮市上的表现,让人对集邮的前景担忧,"贵子"早已失去开始时的风光,有的也成了打折的对象。这就是"多子多福"和"少生贵子"的决策对集邮活动种下的恶果。
    一句话,本来是好端端正常发展起来的集邮大军,被决策部门一味追求高指标、高创收的决策给毁了,难道不该好好从中作一番反思吗?